最近更新
-
细辛[草本植物中药名]
细辛[草本植物中药名] 细辛【药用一发散风寒药】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东北细辛或细辛的带根全草。 【处方用名】 北细辛 细辛 炙细辛。【性味与归经】 辛,温。入心、肺、肝、肾经。【功效】 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临床应用: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华夏宝典/编辑部】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防风[草本植物中药名]
防风[草本植物中药名] 防风【药用-发散风寒药】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处方用名: 防风 青防风 炒防风 防风炭。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 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用于风湿痹痛﹣﹣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以治 疗风湿痹痛等症。【华夏宝典】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荆芥[草本植物中药名]
荆芥[草本中药名] 荆芥【药用】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茎叶及花穗。 【处方用名】荆芥 荆芥穗 荆芥炭 炒荆芥。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以及感冒风热等症﹣﹣荆芥有 发汗解 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 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须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 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华夏宝典/编辑部】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桂枝[草本植物中药名]
桂枝[草本植物中药名] 桂枝【药用】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 处方用名:桂枝 川桂枝。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表症﹣﹣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 寒、发热恶寒,不论无汗、有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 身不出汗,配麻黄同 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调和营卫作用。[华夏宝典/编辑部]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临床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华夏宝典】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麻黄[植物草本中药名]
麻黄[植物草本中药名] 麻黄,草本中药名称。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为中药中发散风寒药。 功能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解表药。本品有促进发汗、平喘、止咳、解热、镇痛、抗炎、抗菌、兴奋中枢、利尿、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多种药理作用。[华夏宝典/编辑部]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是一味著名的常用扶阳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非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具有强心和镇痛作用。中医认为附子有回阳救逆,温肾阳,祛寒止痛等功能。主治阳虚厥逆,大汗亡阳,阴盛格阳,虚寒吐利,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阴水浮肿等一切沉寒痼冷之证。【华夏宝典】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骨碎补[草本中药材]
骨碎补[草本中药材] 骨碎补,草本中药名、药用:水龙骨科常绿草本植物槲蕨的根茎,主要用根及根茎。性味与归经:苦,温。归肾、心、肝经。 功能和应用: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用法与用量:常用量3~9g、鲜品6~15g。外用鲜品适量,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肉豆蔲[草本中药名称]
肉豆蔲[草本中药名称] 肉豆蔻[草本植物成熟果仁],英文名:Myristicae Semen。 别名:肉豆叩、肉果、玉果、顶头肉、迦拘勒。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大肠经、胃经、脾经。功效与作用:温中行气、行气止痛、涩肠止泻。属收涩药下分类的敛肺涩肠药。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夏枯草[中药草本植物]
夏枯草[草本植物]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花序及干燥果穗。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其全株都入药,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夏枯草作为中药在中国有着千余年的应用历史,民国《新本草纲目》称其为治凛疡之圣药。在现代被制作成夏枯草煎膏剂、口服液、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搽剂等方剂,近来临床上也用于肿瘤。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附子[草本四君药之一]
附子[草本四君药之一] 附子[中药名称]。入药部位植物的肥大块根。性味: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经:归心、肾、脾经。功效: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通十二经脉之功能。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乌头的母根就叫乌头,乌头的块根叫天雄,这是一家三口,三年生为附子,四年得乌头,五年为天雄。附子、天雄是同一种植物,一般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是附子。附子是幼小根为侧子,附子未生幼根者称为天雄。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金荞麦【肺的解毒之王】
金荞麦[清肺解毒、修复肺脏之王] 金荞麦即蓼科植物之野荞麦,金荞麦药性:味酸、苦,性寒。归肺、胃、肝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润肺补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健脾止泻、收敛消食、祛风化湿之功。 主治:肺脓疡,或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痢疾、痈疽肿毒、风湿痹痛、赤白带下、蛇犬咬伤等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汁或磨汁涂敷。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紫苏【草本中药名】
紫苏【草本中药名】有很高的药食同用养疗价值。紫苏的籽、叶、根、茎都有不同医疗效果,紫苏味辛,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等功效。紫苏【药用】发散风寒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处方用名: 苏叶 紫苏叶 紫苏。 性味与归经: 辛,温。入肺、脾经。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等症状。紫苏内拥有特有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可作药用、食用、油用,作香料用等,紫苏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叶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因鱼蟹中毒之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张锡纯对药【名医用药经验】
张锡纯对药【名医用药经验】中药巧配对增疗效,对药是中医临床使用两对或三对中药配合使用增加疗效的处方,“三味药组”是指在中医方剂的组方过程中,针对一定的病因、病机及病症,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七情等原则,采用相互为用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等方式,将具有特殊配伍关系的三味中药组合在一起,以达到留良用弘、增效减毒、安全获益等目的的一种配伍方法。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香附的临床应用
香附,草本植物,味辛、微苦。归经循行:入肝经、三焦经。功能:理气解郁、调经止痛。《本草纲目》曰:“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吴茱萸汤方药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中医名方《四逆汤》临床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临床应用:中医名方“四逆散”,为和解之方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胁肋痛等症状。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中医经方治“五积”
中医治“五积”: 现代生活中熬夜、冷饮、农药残留食品、湿浊等等“瘀积”是百病源泉。很多疾病都不是一发而就的,是你身体里长期积累的毒素,慢慢从一些小的不适症状,变成重大疾病。所谓“五积”就是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这5种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毒素堆积。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草本肠道清洗剂马齿笕
草本肠道清洗剂马齿笕它是“肠道清洗剂”,吃它防便秘,肠癌绕道走,是中医药草本的中医宝典。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很多人患上了便秘的症状,不仅影响生活也影响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
中药药性大全【中华养生宝典】
中药药性大全【中华养生宝典】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荣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
2021-11-06【中医文化】
阅读更多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