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香薷[草本植物中药名]

2024-06-30中医文化 363人已围观

简介香薷[草本植物中药名] 香薷[xiāng rú]【药用】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水肿脚气。香薷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应用: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表虚者忌服。【华夏宝典/编辑部】

香薷[草本植物中药名]

香薷[xiāng rú]【药用】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水肿脚气。香薷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应用: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表虚者忌服。【华夏宝典/编辑部】 

药材炮制:

【华夏宝典】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

 

植物特性:

本品为唇形科、香薷属草本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须根。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钝四稜形,具槽,无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麦秆黄色,老时变紫褐色。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花梗纤细,近无毛,花萼钟形,花冠淡紫色,花丝无毛,花药紫黑色。花期710月。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海拔达3400米。

产地:栽培于江西分宜、新余等地。 分布于华东、中南、南安翔云、台湾、贵州。


 临床应用:

1.用于夏季感冒风寒﹣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风乘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霍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呕吐、腹泻等症﹣香薷有祛除暑湿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术同用以健脾利水。

香薷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俞景耀医师/提供】

主治应用: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禁忌:表虚者忌服。【华夏宝典/编辑部】


 方剂举例:

香薷饮:《和剂局方》:香薷、厚朴、白扁豆,治暑月感冒,腹痛下痢。

薷术丸:《深师方》:香薷、白术,治暴水、风水,通身皆肿。

 现代报道:成分:香薷含挥发油,其成分为香薷酮、倍半萜烯等。

 药理试验:香薷所含挥发油能使肾小球充血,滤过压增大,而起利尿作用。

 按语: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冷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宜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以祛暑解表时必须具有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

 

相关文献综述:

一、《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二、《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三、《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四、《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五、《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华夏宝典/编辑部】

m17_副本.jpg

f2a_副本.jpg

e647_副本.jpg

19.g_副本.jpg



Tags: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