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羌活[草本植物中药名]
2024-06-25中医文化 1378人已围观
简介羌活[草本植物中药名] 羌活【药用-解表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福氏羌活的根茎及根。 处方用名:羌活 川羌活。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膀胱、肾经。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羌活,其性温,解表散寒、祛寒湿,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华夏宝典/编辑部】
羌活[草本植物中药名]
羌活【药用-解表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福氏羌活的根茎及根。
处方用名:羌活 川羌活。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膀胱、肾经。
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用法用量:煎汤,3-10克。
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羌活,其性温,解表散寒、祛寒湿,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华夏宝典/编辑部】
生理特性:羌活属植物,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根颈部有枯萎叶鞘。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直细条纹,带紫色。生于海拔2000-4200m的林缘、灌丛下、沟谷草丛中,或生于海拔1700-4500m的林缘及灌丛内。栽培3-4年秋季倒苗后至早春萌芽前割除地上部分,挖取根茎。分布于中国的陕西、四川、甘肃、青海、西藏。
使用注意: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血虚痹痛忌服。
药材炮制: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等症﹣﹣羌活功能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感冒风寒,以兼有头痛、身痛者为主,常配防风、白芷等药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头痛﹣﹣羌活祛风湿作用也甚显著,为祛风胜湿常 用之品,一般认为本品适用于风湿痹痛在于身半以上者,且善治头、项、脊背及上肢的疼痛。如周身痹痛,可配秦艽、威灵仙、独活等同用;对于头痛病 症,多配合川芎、细辛等应用。【俞景耀医师/提供】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羌蒡菌薄汤[验方]: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叶,主治:外感风热,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临床应用药理:本品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又本品的挥发油对布鲁氏杆菌有抑制作用。
方剂举例: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防风、白芷、生地、苍术、黄芩、细辛、甘草、川芎,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
羌芳蒲薄汤(验方):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叶,治外感风热,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现代报道:成分:羌活含挥发油。
药理:本品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又本品的挥发油对布鲁氏杆菌有抑制作用。
按语:羌活一药,既能发汗解表,又可祛风湿而止痛。如果用作解表药时,应将它的发汗与祛风止痛两种功效密切联系起来,即在临床上用于风寒表症时,必须兼有头痛或骨节疫痛等症,才考虑使用。至于用治风湿痹痛, 不论有无表症,都可使用。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体会,本品退热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热药如蒲公英、板蓝根等品治风热表症,而且一般在热退后无再度发热现象。但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者胃纳情况,掌握适当剂量。【华夏宝典chinese24h】
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羌后、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
《雷公炮制药性解》:“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
《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胖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亦。”
《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穷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南少林寺【福建福清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福建福清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坐落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据考该寺于清朝嘉庆年间因白莲教占据被清兵焚毁。在1993年6且4日,经科学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在南少林寺,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南少林寺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石础、石舂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不胜枚举。 -
芒 硝【天然硫酸钠中药名】
芒 硝【天然硫酸钠中药名】(附:西瓜霜、银硝)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泻下药,天然产的硫酸钠经精制而成。 处方用名:芒硝 朴硝 玄明粉 元明粉、皮硝 风化硝。 性味与归经: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 功效:泻热通便。【临床应用】 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芒硝味咸苦而性大寒,功能润燥通便而泻实热,故对实热积滞、大便秘结之症,常配合大黄相须为用,泻热导滞的作用颇为显著。 -
芦 根[草本植物中药名]
芦 根[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清热泻火药,禾本料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根茎。【处方用名】 鲜芦根 干芦根。【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经。【功效】 清肺胃热,生津止渴。【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等症﹣﹣温热之邪,袭于肺络,则为肺热咳嗽;犯于胃府,则见津少口渴;如影响胃气通降,则上逆而呕恶。俞景耀/提供文章。 -
鹤拳【中华武术地方拳种之一】
鹤拳【中华武术地方拳种之一】鹤拳原称白鹤拳,是中华武术地方拳种之一,属南拳拳系的一种。分宗鹤(即宿鹤)、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等四种不同的拳种派系,但又属同宗,是我国南拳中的一朵奇葩。由方七娘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而出的别具一格的拳法,创拳于清康熙(1662-1723)年,方七娘原籍浙江丽水人。始创于福建霞浦发源于永春,多流传于永春、福州、福清、长乐、莆田、连江,宁德一带,正宗的白鹤拳,相传由永春方氏七娘创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即宿鹤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