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2024-06-16中医文化 694人已围观
简介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临床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华夏宝典】
麻黄汤[发汗解表方剂]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临床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麻黄汤歌诀: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常规用量: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煎法用法:上四味药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方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临床运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临症禁忌: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②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临床医家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华夏宝典/编辑部
麻黄汤临症应用化裁:
麻黄加术汤
方组: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煎法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临床应用:可用湿邪困肤,皮表肿胀。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出处:《金匮要略》
②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组: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出处:《金匮要略》
③大青龙汤
方组:麻黄(去节)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枣(擘)3g。
煎法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出处:《伤寒论》
④华盖散
方组: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药共为细粉末,每服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临床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自润,脉浮紧。
出处:《博济方》
⑤三拗汤
方组:生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症化裁释义: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湿,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华夏宝典/编辑部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221.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222.采菽】采菽采 -
石膏[硫酸钙石中药名]
石膏[硫酸钙石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系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石。 【处方用名】生石膏 熟石膏 烟石膏。【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文献。 -
腊八粥养生价值
腊八粥养生价值中国人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腊八粥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 -
生姜[草本食同源中药名]
生姜[草本食同源中药名] 生 姜(附:生姜汁、生姜皮、煨姜)。华夏宝典之中药学--发散风寒药。 药用: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处方用名:生姜。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