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2024-06-07中医文化 725人已围观
简介附子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是一味著名的常用扶阳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非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具有强心和镇痛作用。中医认为附子有回阳救逆,温肾阳,祛寒止痛等功能。主治阳虚厥逆,大汗亡阳,阴盛格阳,虚寒吐利,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阴水浮肿等一切沉寒痼冷之证。【华夏宝典】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是一味著名的常用扶阳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非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具有强心和镇痛作用。
中医认为附子有回阳救逆,温肾阳,祛寒止痛,温通十四经脉等功能。主治阳虚厥逆,大汗亡阳,阴盛格阳,虚寒吐利,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阴水浮肿等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补阳气的作用,然其性刚烈,有一定的毒性,很少单独应用,需和其他中药一起配伍应用。只要辨证准确,配伍适当,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有着“扶阳第一要药”美称的附子,或救人于生死一线,或毁人于顷刻之间,任性地左右着人之生死。但它又是上天赐予人间不可多得的扶阳升阳之物,只因附子有大毒,不少人对它敬而远之。然钟情于它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它的毒性而远离它、忽略它的存在,比如文中的老中医们,不仅不排斥它,更是对它作用配伍大有研究。
附子为历代医家所习用。如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方剂达36首之多。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补略》中指出:“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他又在《景岳全书·热略》中指出:“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以补培之无往而不利矣。”又说:“附子之性,热而刚急,走而不守……正欲用其热性以回元阳,以补脾肾以行参芪熟地等功。”
虞抟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正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冷湿。”
吴绶说:“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者,甚则唇青囊缩者,尤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国老朱良春说在临床上常运用附子,而未曾发生过中毒现象,然用附子多配以干姜(生姜)、(炙)甘草,既可助附子温阳,又可解附子之毒,确保无虞。【华夏宝典编辑部】
一、临床应用
1.阳气衰竭的休克、心力衰竭而致阴水等证
附子配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等,具有温阳救逆,强心固脱的作用,多应用于阳气衰竭的休克、心力衰竭而致阴水等症。
2.虚寒性支气管哮喘
附子配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等,具有散寒定喘的功效,多应用于虚寒性支气管哮喘。
3.虚寒性阴疽
附子配肉桂、熟地、鹿角胶等,具有温补肾阳以散寒凝的功效,多应于“阴疽”(骨结核)属虚寒之证。
4.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附子配白花蛇、蜈蚣、苍术、独活、当归等,具有祛风湿、散寒而镇痛的功效,多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5.虚寒型慢性胆囊炎
附子配大黄、细辛、绵茵陈、郁金等,具有散寒止痛、温通利胆的功效,多应用于慢性胆囊炎(胆绞痛)属虚寒型者。
6.阳气亏虚引起的眩晕及心动过缓等症
附子配党参、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具有温补阳气的功效,多应用于阳气亏虚引起的眩晕及心动过缓等症。
7.虚寒性泄泻及胸痹之症
附子配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等,具有温补脾阳而止泻和温补心阳而治胸痹的功效,多运用于虚寒性泄泻及胸痹(心绞痛)之症。
二、体会
附子为温阳之猛将,临床上只要具备阳虚之见证:面色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不渴或喜热饮或心腹冷痛、下肢浮肿、久患喘急、眩晕、心悸、关节疼痛,并舌质淡白而润,脉象沉细而迟等一派虚寒之象,均可应用附子,兼有热象者可配合清热药。
应用附子的剂量大多为10~15g,然多配以干姜或甘草以解其毒,不必先煎。应用大剂量(30~60g)附子时,必须先煎2~3小时,因附子含有乌头碱,长时间的加温可破坏部分乌头碱,从而降低附子的毒性。
华夏宝典/编辑部/chinese24h.com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中华武术在福建发展与传承
中华武术在福建发展与传承一、国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国术即中华武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创立、传承、交流、研发而形成具有世人所共识和推崇的又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防身健体之武术,誉称国术。早在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与生殖,必须人与自然斗、人与物斗、人与人斗。为了优殖而“争雄”(动物争雄而斗角)人类还要琢磨“新招”,制服对手,这叫“勾心”。在出土文物中有石器时期的石锛、石斧、石钺等。早期象形文字“争”字即武器上头有把刀,“斗”字即双方执着有枝叉的树木杆为对打武器,“新招”即武术刍形。据《吕氏春秋• -
南少林寺(福清)禅武高峰论坛
中国南少林寺(福清)禅武高峰论坛2018年2月25日,福清南少林寺隆重地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家联合会•中国福清南少林寺禅武高峰论坛”,与会的代表有:张良木先生、曾爱民先生、原福建武术院院长郑仁先生及世界武术家联合会会长黄勤龙先生等。会议期间,南少林武术培训基地学员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表演了“鸣鹤拳”、“太极拳”、“南拳”“福建地方拳”等三十余种武术。为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书画切艺术,黄瑞霖等老一辈书画家,即兴为南少林留下了大量书画墨宝。非常感诸位老前辈对南少林的关心!南少林寺自古秉承祖庭家 -
红拳【传统武术之地方拳】
红拳【传统武术之地方拳】红拳是传统武术之地方拳,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是陕西关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传统武术地方拳的主流派,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 -
张锡纯对药【名医用药经验】
张锡纯对药【名医用药经验】中药巧配对增疗效,对药是中医临床使用两对或三对中药配合使用增加疗效的处方,“三味药组”是指在中医方剂的组方过程中,针对一定的病因、病机及病症,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七情等原则,采用相互为用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等方式,将具有特殊配伍关系的三味中药组合在一起,以达到留良用弘、增效减毒、安全获益等目的的一种配伍方法。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