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麻黄[植物草本中药名]
2024-06-15中医文化 2901人已围观
简介麻黄[植物草本中药名] 麻黄,草本中药名称。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为中药中发散风寒药。 功能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解表药。本品有促进发汗、平喘、止咳、解热、镇痛、抗炎、抗菌、兴奋中枢、利尿、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多种药理作用。[华夏宝典/编辑部]
麻黄[植物草本中药名]
麻黄,草本中药名称。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为中药中发散风寒药。
功能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解表药。本品有促进发汗、平喘、止咳、解热、镇痛、抗炎、抗菌、兴奋中枢、利尿、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多种药理作用。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肺经、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量:2一10g
入药部位: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麻黄、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症、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炮制方法:
①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②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③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④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临床主治:
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使用注意: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麻黄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和阴虚盗汗,喘咳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麻黄。而且,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黄。
现代研究:
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均主含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成分,尚含挥发油等。有发汗、平喘、止咳、祛痰、解热、镇痛、抗炎、利尿、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作用。华夏宝典/编辑部
生理特性:
①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 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 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②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ra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③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麻黄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主要产地:
1草麻黄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新疆、河南西北部等地。
2.木贼麻黄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3.中麻黄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相关论述:
①《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②《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③《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④《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
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大有功效。”
⑤《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浮萍[草本植物中药名]
浮萍[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浮萍属天南星科植物又名水浮萍、田萍、青萍等。浮萍科多年生水生小草本植物紫浮萍的全草。 处方用名: 浮萍 浮萍草 紫背浮萍。性味与归经: 辛,寒,入肺经。 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水肿、疮癣、风热表证、麻疹不透、隐疹癌痒、丹毒、烫伤等疾病。 -
中医名方《四逆汤》临床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临床应用:中医名方“四逆散”,为和解之方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胁肋痛等症状。 -
鲜生地[草本植物中药名]
鲜生地[草本植物中药名](附:生地) 华夏宝典之传统中药学: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一生地。植物草本清热凉血药。药用: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又称生地黄、干地黄、淮地黄。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块根肥厚呈圆柱形或纺锤形,主要栽培于河南温县、博爱等地。鲜地黄经干燥加工成大生地后,可通过炒制或炭化等炮制方法改变药性。性味与归经: 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功效: 清热凉血,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 -
古传杨家枪谱
古传杨家枪谱:枪为“百兵之王〞。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也是枪术的基本动作。谚语:“强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枪不但能扎一条线,同时也能“棍”打一大片,但由于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故此也有:“年棍,月刀,一辈子枪”之说。古代车战时代称作矛,为捅刺类兵器,枪的长度一般约相当于个人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随着冷兵器车战的消退,枪随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故枪形、枪法皆类似于矛,只是枪柄比矛短了些,但仍属于长兵类器械。枪的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变化莫测,劈、砸、扫,拦、拿、扎,点、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