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鲜生地[草本植物中药名]

2025-09-13中医文化 221人已围观

简介鲜生地[草本植物中药名](附:生地) 华夏宝典之传统中药学: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一生地。植物草本清热凉血药。药用: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又称生地黄、干地黄、淮地黄。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块根肥厚呈圆柱形或纺锤形,主要栽培于河南温县、博爱等地。鲜地黄经干燥加工成大生地后,可通过炒制或炭化等炮制方法改变药性。性味与归经: 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功效: 清热凉血,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

鲜生地[草本植物中药名](附生地)

华夏宝典之传统中药学: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一生地。植物草本清热凉血药

药用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干燥块根,又称生地黄、干地黄、淮地黄。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块根肥厚呈圆柱形或纺锤形,主要栽培于河南温县、博爱等地。鲜地黄经干燥加工成大生地后,可通过炒制或炭化等炮制方法改变药性。其含梓醇、益母草甙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水苏糖、氨基酸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黄多糖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煎剂可降低血糖、改善心肌供血,水提物能抑制真菌活性。使用时需注意脾虚泄泻者慎服,忌与萝卜、葱白等同食。

处方用名 鲜生地、生地黄、干地黄、淮地黄

性味与归经 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

临床疗:热病烦渴、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血热出血及阴伤便秘阴虚发热等症。

915_im_副本.jpg  

临床应用

用于热病热邪入营、舌绛口渴,或身发斑疹,或阴虚火盛、咽喉肿,以及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鲜生地泻火而凉血,气清质润,能清营血之邪热,并具生津作用。营热得清,伤津劫液之象可解;血热得凉,则血不妄行,吐妞可止,斑疹可消。故本品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的症候,常配合丹皮、赤芍、玄参等药同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五钱至二两,煎服。

 

附药】生地:本品即为地黄的块根,晒干入药,故又称干地黄。性味甘寒。入心、肝、肾、小肠经。功能滋阴凉血,适用于热病发斑疹、身热舌绛,或热病伤阴、低热不退、舌红、口干、唇燥,以及血热妄行等症。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地黄煎(《证治准绳》):生地黄汁、生门冬汁、白沙蜜、酥,治小儿壮热心烦,卧不安。

清营汤(《温病条辨》):生地、犀角、玄参、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治热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等症。

 

现代医学报道:

成分:含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铁质、维生素A等。

药理中等量对动物有强心作用,大剂量可使心脏中毒。此外,还有升压、利尿、降低血糖的作用。

 

按语:鲜生地甘寒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主要功用为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且能止血而不留瘀。配以玄参,则滋阴降火,用治咽喉肿;配以丹皮、赤芍,则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配以茅根、侧柏叶,则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配以鲜石斛、麦冬,则清热生津,用于热病伤津。

生地黄苦寒清热,甘寒质润养阴,为清凉滋润之品,擅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主要用于瘟病热入营血症;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诸出血症;还治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的阴虚症;对于阴虚肠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药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及温滞中满者忌用。

熟地黄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善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主治一切血虚阴亏精少之症。主要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漏及肾阴不足的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还可治精血亏虚的腰酸、脚软、头昏眼花、耳聋耳鸣、须发早白等。因本药性质滋腻,易碍消化,在使用时易与健胃药和砂仁、陈皮等同用。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39_im_副本.jpg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