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夜明砂[蝙蝠粪便中药名]
2025-04-06中医文化 233人已围观
简介夜明砂[蝙蝠粪便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第二节、清肝明目药, 蝙蝠科动物蝙蝠的粪便。 【处方用名】 夜明砂。 别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性味与归经】 辛,寒。入肝经。【功效】 清肝明目,散瘀消积。 临床主治:用于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毒性:本品无毒《别录》。 储存方式: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俞景耀/提供文章。
夜明砂[蝙蝠粪便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第二节、清肝明目药, 蝙蝠科动物蝙蝠的粪便。
【处方用名】 夜明砂。 别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性味与归经】 辛,寒。入肝经。
【功效】 清肝明目,散瘀消积。
临床主治:用于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毒性:本品无毒《别录》。
储存方式: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临床应用:用于肝热目赤、白睛溢血、雀目、内外障翳及小儿疳积等症﹣﹣肝开窍于目。夜明砂为肝经血分药,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即球结膜下出血)的效果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单味炒微焦,研细,每天一钱,分两次用开水调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黄芩、赤芍、丹皮、鲜生地、白茅根等药煎汁服用。
据文献记载: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内外障翳,常将本品研末,纳入猪肝内,同煮,食肝饮汁。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疳积及跌扑损伤、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消积的功效。俞景耀/提供文章。
药材性状:
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mm,直径约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破碎的翅膀。气微或无,味微苦而微辛。
文献相关配伍综述:
1.治夜盲症:夜明砂10g,鸡肝1具。将夜明砂用纱布包好,与鸡肝同煮,肝熟,饮汤食肝,连服1月。
2.治角膜云翳:夜明砂、白菊花、决明子、谷精草各10g。水煎服,每日2次。(1-2方出自《中国动物药》)
3.治小儿雀目:夜明砂炒研,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每以米饮下五丸。《纲目》
4.治内外翳障:夜明砂为末,化入猪胆内,煮食饮汁。《直指方》
5.《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血气,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6.《别录》:“去面黑䵟。”
临床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
目疾无瘀滞者及孕妇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白蔹、白薇。”
2、《得配本草》:“产妇禁用。”
夜明砂的采集与炮制:
夜明砂来源于蝙蝠科动物粪便,夏季采集,洗净晒干。炮制方法包括微炒,提高药效。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积功效。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一钱至三钱,布包煎服;或炒研细末,每次用开水调服四分至五分。
方剂举例:决明夜灵散(《证治准绳》):石决明、夜明砂、猪肝,用米泔水煎,治雀目夜昏。
夜明砂使用注意事项:
夜明砂使用需控制剂量,孕妇、脾胃虚寒者及腹泻患者慎用,遵医嘱使用,出现不良反应应停药就医。
【现代报道】
成分:夜明砂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少量维生素A类物质等。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夜盲症,白内障,疟疾发作,痈疽肿毒和角膜损伤瘢痕等。
药理作用:提高视力。
生长分布:蝙蝠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大管鼻蝠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普通伏翼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大耳蝠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华南大棕蝠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大马蹄蝠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马铁菊头蝠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动物形态特征:
1.蝙蝠又名:东方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cm。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
3.普通伏翼又名:家蝙蝠,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又名:兔蝠,体长5-8cm。耳极大,为其最显著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甚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华南大棕蝠又名:安氏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cm。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背表面绝无灰黄色霜斑。下体余部淡黄灰色。
6.大马蹄蝠又名大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g,体长9.2-10.5cm。前臂长8.9-9.7cm。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为顶叶,顶叶显著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下体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
7.马铁菊头蝠又名:大菊头蝠,前臂长5.5-6.0cm,颅长2.3-2.5cm。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托着,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生长环境:
1.蝙蝠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昆虫为食。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大管鼻蝠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普通伏翼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4.大耳蝠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华南大棕蝠栖息于山洞、岩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6.大马蹄蝠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期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防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护适应性特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马铁菊头蝠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华山派武功简介
华山派武功简介紫霞功华山派功夫启于《易》理,源于无极图,无极为图,一分为二成阴阳;二分为四阳中阴。阴阳互相转化,互相依存,对立而又统一,即以说明宇宙万物化极变之理,也以此阐述武理与功法,上应天象,下应地物。桩为万功之基,历来我武级百珍秘,非嫡传不得其窍,全真华山本门亦即如此。以站桩调身(形),达到神、形、息、合一而悟到全真。例如全真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称为铁脚先生。邱长春真人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血眠。”如此站桩练形九年,而入大妙,为 -
西斯特玛[俄罗斯特工搏击术]
西斯特玛[俄罗斯特工搏击术]西斯特玛Systema俄文(Система)俄罗斯武术,西斯特玛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格斗体系,包含着徒手格斗及器械格斗两部分。乃前苏联定义为国家机密的一项武术, -
福州白塔
福州白塔,白塔寺,也称定光塔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于山西麓的宫殿式建筑。白塔不仅是福州的重要历史遗迹,还与乌塔、于山、屏山共同构成福州“三山两塔”的城市标志。 白塔寺历经修缮,现已恢复清代风貌,成为宣传佛教文化的活动场所,虽限制游人登塔,但仍全面开放,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发现:1963年整治塔周环境时,发现唐制青石须弥座束腰石雕刻15方,内容有海国神话、狮子、牡丹等,现竖立于原地。福州白塔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福州的历史变迁,是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 -
万籁声霸王送客威慑美国武者
万籁声霸王送客威慑美国武者一九八二年美国“虎道场”创始人,拜访我国著名老武术家万籁声。去年八月,美国虎派太极拳法祖师爷Soler(苏魂)及其高足Katy(康丕劲)不远万里专程拜访,中外驰名的我国著名老武术家万籁声。性格豪爽的万老,为了不使来宾失望,就在房里即兴表演了“气功归总、上桩……其时近午天色欠住,怕摄影效果不好,宾主约定次日上午到华侨大厦拍摄。第二天上午,海风轻拂的榕城,阳光灿烂,万老的几十个得意门生也齐集华侨大厦,九点左右,苏、康二氏专车接来了万老。在华侨大厦宽敞的顶上,老人首先表演了少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