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牵牛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2025-02-05中医文化 862人已围观
简介牵牛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一中医学一一中药学之下逐水药,旋花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牵牛的种子。 处方用名:牵牛子 黑丑 白丑 二丑。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消肿,祛痰逐饮,杀虫攻积。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脚气等症。牵牛子泻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由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便不利等症,可配合白术、桑白皮、木通、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作用峻猛,能引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
故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结聚、喘满壅实等症。
本节药物非但药性峻烈,且多具有毒性,故对炮制、配伍、剂量、运用方法及禁忌等,都必须充分注意。
牵牛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一中医学一一中药学之下逐水药,旋花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牵牛的种子。
处方用名:牵牛子 黑丑 白丑 二丑。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消肿,祛痰逐饮,杀虫攻积。
临床应用:
1.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脚气等症﹣﹣牵牛子泻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由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便不利等症,可配合白术、桑白皮、木通、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2.用于痰壅气滞、咳逆喘满﹣﹣牵牛子苦泄泻下而能祛痰逐饮,痰饮去则气机得畅,喘满可平,常与亭芳子、杏仁等配合应用。
3.用于虫积腹痛﹣﹣牵牛子既能驱杀肠寄生虫,并有泻下作用,使虫体得以排除,常配伍槟榔、大黄等同用,对蛔虫、绦虫都有驱杀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一钱至三钱,打碎,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二至三分。孕妇忌用。
【方剂举例】 牵牛散(《普济方》):牵牛子、木通、白术、桑根白皮、木香、肉桂、陈皮,治水气肢体浮肿、大小便涩、上气喘促。
牵牛散(《沈氏尊生》):牵牛子、大黄、槟榔、雄黄,治虫积。
现代临床试验报道:
成分:牵牛子含牵牛子贰约2%,为一种有泻下作用的树脂性式;此外,尚有脂肪油约11%及色素等。
药理:牵牛子所含的树脂性物质,在肠内遇到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对肠道有强烈刺激性,增加肠蠕动,引起肠粘膜充血,分泌增加,故为水泻性泻剂。经家兔实验,发现牵牛子具有泻下作用,在泻下的同时,并能加强肾的活动。牵牛子有杀猪蛔、蚂蝗等作用。
牵牛子在常用量下不致中毒。但如过量可中毒,出现神经症状、血尿、大便有粘液血,剧烈腹痛、呕吐。
按语:牵牛子为峻下的药品,少用则通大便,多用则泻下如水,且能利尿,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腹水肿胀、二便不利及宿食积滞、大便秘结等症。至于用治痰壅气滞,咳逆喘满,则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如属脾弱胃呆、气虚腹胀者,当以健脾补中为要,不宜用本品攻泻消积,克伐胃气。
黑丑为黑牵牛子,白丑为白牵牛子,二丑即为黑、白丑。现上海地区配方已子简化,黑、白丑不分,两者混合应用。
俞景耀中医师/提供文章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171.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
刚柔流空手道源于福州鹤巢寺
刚柔流空手道源于福州鹤巢寺据福州史志专家林伟功先生考证并经权威部门确认,“刚柔流”的创立者东恩纳宽量在清朝光绪年间,曾到福州拜鸣鹤拳宗师谢如如为师,学艺三年,返日后将鸣鹤拳的拳法加以创新发展,创立了空手道最大流派“刚柔流”。日本武术界近年来曾多次组团来榕寻根认祖,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据有关资料和民间调查表明,这种渊源关系还可追溯到更早。福州鸣鹤拳的创立者谢如如曾师从罗汉拳名师“盘屿八”——林达崇,后来他又观察鹤的活动姿势,从中得到启发而创立鸣鹤拳。鹤拳是南拳百花中的一枝 -
福州开元寺
福州开元寺福州开元寺是福建省现存较古老的寺院,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此寺原称“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今名。寺额“开元寺”三字,出自唐朝名书法家欧阳询之手,笔力险劲,结体紧密,今尚存。开元寺曾是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其范围按现在的地名来说,东起井大路,西至尚宾路,南达三牧坊,北跨龙山与芝山,当年约占城区面积的十分之一。会昌五年(845年),整饬天下佛寺,一州只准保留一寺,当时开元寺在福州规模最大,得以保存。福州开元寺,始建于梁太清三 -
长江历史演变
长江历史演变古长江的形成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悔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