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蔓荆子 [草本植物果实中药名]
2024-09-28中医文化 782人已围观
简介蔓荆子 [草本植物果实中药名] 药用: 华夏宝典之中药学--发散风热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单叶蔓荆的果实。 处方用名: 蔓荆子。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主治: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蔓荆子 [草本植物果实中药名]
药用: 华夏宝典之中药学--发散风热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单叶蔓荆的果实。
处方用名: 蔓荆子。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主治: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5-10g。
使用注意: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头痛头风头痛等症﹣﹣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故可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
2.用于目赤肿痛或头目昏暗多泪等症﹣﹣本品能祛风邪而清头目,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 菊芎饮《上池秘录》: 菊花、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石膏、旋覆花、甘草、枳壳,治头痛。
现代试验报道:
成分:蔓荆子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及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蔓荆子有镇静止痛作用,同时能镇静体温中枢,故有退热作用。
生理特性:落叶灌木,罕为小乔木,高1.5-5米,有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但喜温暖湿润,土壤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较好。耐盐碱,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不良。单叶蔓荆生长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蔓荆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
主要产地: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蔓荆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相关文献论述:
①《本草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本草经巯》:“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牵牛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牵牛子[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一中医学一一中药学之下逐水药,旋花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牵牛的种子。 处方用名:牵牛子 黑丑 白丑 二丑。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消肿,祛痰逐饮,杀虫攻积。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脚气等症。牵牛子泻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由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便不利等症,可配合白术、桑白皮、木通、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同用。 -
儒家
儒家[rújiā]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它担“天下教化之先声”,有“以一号百”的影响力。所设“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于各地积 -
青城派武术历史沿革
青城派武术历史沿革青城派发源于中国道教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青城山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道教的历代教派,从张天师创天师道正一派,经历了源于东晋时期以陶弘景为首的上清派;形成于北宋年间,流行于元朝的清微派;北宋间的丹鼎派南宗;元朝的全真道 -
少林寺与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少林寺,世界著名佛教寺院,少林武术发源地。因位于河南登封市少室山麓五乳峰下的茂密丛林之中而得名。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地处中原腹地,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少林寺,又名僧人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属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少林寺、“天地之中”等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在全球近50个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