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国医大师吉良晨
2022-11-08中医文化 3732人已围观
简介国医大师吉良晨——吉良晨,男,生于1928年2月,北京市人,满族,国家级中医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农工党员,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尤对延缓衰老及养生保健之术颇有研究。吉大夫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酷爱医学及武术气功,40年代从祖父学医,其学业纯属出于家传、师授、自学:启蒙于其祖父乌里布额尔吉氏程吉顺(子玉),之后随其师袁鹤侪(晚清御医)、陈慎吾(伤寒大师)、韩琴轩(民间世医)、宗维新(金匮大家)拜读内、难、伤寒、金匮、本经等经典名著。
国医大师吉良晨
吉良晨,男,生于1928年2月,北京市人,满族,国家级中医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农工党员,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尤对延缓衰老及养生保健之术颇有研究。于2010年1月6日17时16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吉大夫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酷爱医学及武术气功,40年代从祖父学医,其学业纯属出于家传、师授、自学:启蒙于其祖父乌里布额尔吉氏程吉顺(子玉),之后随其师袁鹤侪(晚清御医)、陈慎吾(伤寒大师)、韩琴轩(民间世医)、宗维新(金匮大家)拜读内、难、伤寒、金匮、本经等经典名著。
先后拜北京市中医名家袁鹤侪、陈慎吾老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同时习武练气,为买氏形意四代传人,露蝉门下五世弟子。50年代初期起21岁吉良晨在京开始行医,1959年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历任医师至主任医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内科副主任委员、北京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市政协委员、市武术协会委员等数十职。1990年被确定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吉大夫行医六十年余,临床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疗效显著,尤为擅长各种男性病的治疗,深受患者欢迎和尊敬。他博览群书,在中医养生与气功保健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他强调有病治疗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日常锻炼和保养,他在临床治疗时总是边治疗边教患者养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总结先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实践体会,撰写出版了《中国气功探秘》、《临证治验录》撰有《内经藏象阐释》、《金匮心得》、《形意真义》、《太级拳图说》等百余万字手稿、讲稿;著有《临证治验录》、《临证治验录增订版》、《中国气功萃义》、《中国气功探密》等专著和科普读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同业的好评。吉大夫中医功底深厚,撰有论文数十篇,多次应邀出访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讲学,曾荣获世界传统医学国际最高荣誉金奖,为中医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促进了中医走向世界。
国医大师吉良晨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以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探求,内、外、妇、儿、神经诸科无所不通,而尤擅长于脾胃病、男性病、疑难杂病等,每起沉疴,多获奇效。他治学严谨,崇尚理论,尤重实践,无流派之争,无门户之见,广纳百家,又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讲究实效的、有创见的学术风格和临床体系。第一,重视肝肾同源;第二,善于异病同治、一方多用。第三,对阳痿之证,补肾之时,勿忘肝脾。于男子不育,多责于肝肾。第四,调理脾胃,重视先天,强调脾胃的纳化生降功能,用药上强调生降和合的配伍方法。处处以保胃气、存津液为要。此外,他灵活运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自创启阳丸、十子育春丸等肝肾同治的方药,治疗阳痿、不育、腰痛、胸痹、虚劳、不寐、眩晕等多种病症。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寻找共性的东西,探知特性的难点,寻找主要矛盾,不断总结、发展、提高。
他精于辨证,思路开阔,诊治疾病唯善是从,崇尚实效,临证每每执简御繁,纲举目张。师经方而不泥于经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去粗取精,为己所用。组方遣药进退有据,法理森严,丝丝入扣,滴水不漏,既轻灵平淡出奇,又善用大剂量药,小中见大,寓神奇于平常之中,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经方到时方融会贯通,不但善治疑难杂症,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又能施以简便廉验的精巧小方小药,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他认为这样用药的目的在于:一、药少力专,直达病所,祛除病邪;二、避免群药之间相互抵消,减损药力;三、药效集中,价廉效高,既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可避免药材的浪费,同时也可减轻患者的负担。而在需要时也大刀阔斧,斩钉截铁,绝不手软。
吉良晨不仅是中医名家,也是养生学家。他极力推崇养生,尤对延缓衰老及养生保健之术颇有研究。他倡导中医“治未病”思想,主张防病与治病相结合,常愈疾于未病之际。他认为医学本身就是为了消灭疾病,未来的医学应该是以预防为主。如果能够找到一种科学的养生方法,未病先防,人们就能健康长寿。他说,人光健康不行,还得长寿;光长寿不足,还需健康。既健康又长寿才是养生达到的最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养生学家比医学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在继承和挖掘前人养生方法的基础上,他总结了一套有效的养生方法,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三养”——食养、药养、气养。他认为:精气神三宝,气养为先。“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这三者的盛衰存亡,都关系到人的生死,所以精气神是人的生命根本,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祛病延年。食养不单是指营养,要“食饮有节”,因为好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食勿过饱”都是实践的名言。第二是药养,中药大多与食有关,“食药同源”,好多既是药又是食。用食是调摄,用药亦是调养,要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不能贪腹,不能滥补,要补得其所,过饱伤身心,妄补亦伤身。所以,吃喝要适度,要有节制。第三是气养,所谓气养一是指练功行气,“行养生之道”,充养自己;二是避免被七情所伤。
他身体力行,力推太极拳运动。认为太极拳是一种高级的运动锻炼形式,从中医学来看,它能调和阴阳,疏导气血,通畅经络,充实内脏,从而使“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正气存内”,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起到祛病延年、养生长寿的作用。
他为人率直,心胸坦荡,为中医药事业殚精竭虑,仗义执言。有些人无视世态,扬言要消灭中医,面对此情,他用郑板桥先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激发自己,坚信只要立场坚定,加强中医自身建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为害”! 他一生致力攻读国学,研习医道,苦练武功。他既是医界名宿,也是饱学之士。在中国文化包括文、史、哲以及书法、武术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可以说是集医学、武学、道学、儒学、佛学、文史哲等于一身。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求医者不论贫富、老幼皆悉心诊治,深得业界及患者的尊重。
吉良晨博古通今,医教双全,诲人不倦,提携后生,桃李满天下。他教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谈古论今时总能引经据典,妙论佳句信手拈来。他常教导学生:“要做老实人,不要自欺欺人;要做明明白白的名医,万不可做徒有虚名的名医。”他自己也以“务勤不惰,学习不怠,临证不已,深化不息”这四“不”语句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终身学习,锲而不舍,求知进取,为后学者树立了榜样。
吉良晨撰有《内经藏象阐释》、《金匮心得》、《形意真义》、《太极拳图说》等百余万字手稿、讲稿,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临证治验录》、《临证治验录增订本》、《中国气功萃义》、《杨氏太极拳真义》等专著。
他多次受邀赴日本、美国、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会诊。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称号,2005年被授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工作顾问”。
吉良晨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中医院学术顾问、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协会名誉副会长、北京市武协永年太极拳社终身名誉社长等。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诗经》周颂·清庙之什【266.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267.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 -
《诗经》国风·郑风
《诗经》国风·郑风【75.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 -
颈椎病诊断鉴别
颈椎病诊断鉴别1.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肺尖附近的肿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经痛性肌萎缩、心绞痛、风湿性多肌痛。2.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如椎动脉粥样硬化和发育异常等。椎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原因 -
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
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 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之一。盛行传承于北方的传统拳种,“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精神讲究十六字诀:即“忠肝义胆 以身做盾 舍身无我 临危当先”。 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点击排行
俞国进[自然门武术名家]本栏推荐
八卦掌【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