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
2022-11-14武术文化 3574人已围观
简介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 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之一。盛行传承于北方的传统拳种,“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精神讲究十六字诀:即“忠肝义胆 以身做盾 舍身无我 临危当先”。 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
八极拳,中国传统武术之一。盛行传承于北方的传统拳种,“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精神讲究十六字诀:即“忠肝义胆 以身做盾 舍身无我 临危当先”。 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式(同: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
八极拳术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
八极拳取其以六种开法(即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八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2008年6月7日,月山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北京市东城区申报的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12月15日,入选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于“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2022年6月,入选天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八极拳(樊式八极拳)八极拳(邓店开门八极拳)]。
八极拳起源说
八极拳历史悠久,起源已无从考证,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起源说有三:明代之说为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苍公创为二说,是南宋河南焦作月山寺第二任住持崇苍,苍公糅合空相禅师传授得少林拳术,创立“八极拳”,因所在为明月山,又名“月山八极拳”。道士所创为三说,是明末一号“癞”的云游高人所创,后传吴钟。
八极拳的历史与传承
八极拳全名“开门八极拳”。尊癞道人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钟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拳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自设武馆,授徒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
八极拳据传由癞姓道士传艺河北省沧州市孟村人吴钟: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发源地。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恺、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村后,传罗疃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自吴、李、马之后八极拳由沧州市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国。
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大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打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辛亥革命”后,直隶总督曹锟扩军备战,以比武打擂的形式,选拔武术精英,当年众多武林高手同去竞选大总统曹锟的警卫长,最后只剩下同是沧州小集村的王连峰与霍殿阁两人,最终霍殿阁败北,王连峰当选,后来霍殿阁去长春当了溥仪皇帝的保镖。
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正定沧县志》载:“李书文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窗纸振荡有声。李以枪刺树上枣,一枪一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力拔甚难,他以枪搅之,锥即出。”
《武林史话》记有八极拳师的三大保镖如下:“八极拳”乃是以其实战能力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重一笔。八极拳名师李书文是以其大枪而驰名天下的,曾被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在军阀割据时代,曾活跃在风云多变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而李书文的三个弟子,也曾在激烈变革的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奇异的角色。李书文的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李书文的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政府警备队服役,当过侍卫队教官和蒋介石警卫。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做过毛泽东主席的警卫。
八极拳法传承至今,已传11世,各世传人之佼佼者有:吴钟、吴荣、吴楠,吴钟毓,李大忠、吴凯、张克明、吴会清、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曹井田,王景祥、张学元、田金钟、尹树春、霍庆云、崔洪起、黄玉柱、祝笑天、王健等。
今日之八极拳法,遍及华夏传至海外。形成重大规模及影响的有:霍殿阁、霍庆云的八极拳以长春为中心,传播遍及东北三省;马凤图、马英图栖身甘肃,传八极拳法于西北五省区;吴秀峰在津授徒数百人;王景祥、田金钟等人在津,广传八极拳术;马贤达、马明达授艺国内外,其著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八极拳传播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不同的拳法技术,有古朴、庄重、实用的“霍氏八极拳”;有灵活、快速的“马氏通备八极拳”;有流畅、活泼的“吴氏劈挂八极拳”;有节奏鲜明的“台湾螳螂八极拳”等等。
尹树春受业于吴秀峰;青县孙福太受业于冯林潮;肖官屯黄玉柱受业于狼儿口张福顺,均传艺于沧州市重点业余体校武术教练。清末民初时,因王中泉,张景星,李书文,王连峰,霍殿阁,刘云樵,吴会清等人而闻名中国。
吴连枝曾一次接待香港、两次接待美国、十一次接待日本访和习艺者,并四次应邀赴日本大阪等地授艺、讲学。1982年香港《技击》杂志刊载介绍尹宗琦的文章。同年,日本松田隆智率代表团来沧考察。八极拳现在也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地区。后传入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 【文/自然浪步人】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鸣鹤拳【传统武术】
鸣鹤拳鸣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中华传统武术,是鹤拳的一种,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鸣鹤拳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 -
闽江【福建的母亲河】
闽江【福建的母亲河】闽江是中国地理福建省最大河流。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镇。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汇合后称闽江。穿过沿海山脉至福州市南台岛分南北两支,至罗星塔复合为一,折向东北流出琅岐岛注入东海。以沙溪为正源,全长577公里(中国国家地理的说法是541公里),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福建全省面积的一半。闽江流域形状呈扇形,支流与干流多直交成方格状水系。水量丰富。年径流量621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632万瓩。南平以下是重要的水运通道,马尾是福州的内河港。闽江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 -
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古建筑活化石】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华林寺历经几多春秋,仅存大殿,后增建山门、左右配殿和廊庑。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