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
2022-06-24中医文化 3191人已围观
简介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吴茱萸汤方药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
吴茱萸汤方药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组剂量:
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12枚 生姜18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临症加减:阳虚恶寒者加附子、肉桂;血虚加当归;呕吐甚者加半夏、丁香;腹胀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瓦楞子、牡蛎;胃寒痛者加高良姜、香附;头晕头痛较甚者加半夏、川芎。呕吐甚伤阴加沙参、麦冬。
【方论】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所以无论是胸膈满闷,厥阴头痛,还是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燥热,既有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之功,又具下气降浊之用,所以作为本方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用为臣药,补胃之虚;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以助君臣药温胃补虚;姜、枣相合,还能调和营卫,皆是佐药之义。如此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亦除。但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症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
【医论】本方首载于《伤寒论》。《绛雪园古方选注》王晋三日:吴茱萸汤厥阴阳明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而一阳生气实寓于中,故仲景治厥以护生气为重。生气一亏,则浊阴上干阳明,吐涎沫,食谷欲呕,烦躁欲死,少阴之阳并露矣。故以吴茱萸直入厥阴,招其垂绝之阳,与人参震坤合得,以保生气,仍用姜枣调其营卫,则参萸因以承宣中下焦,不治心肺而涎沫得摄,呕止烦宁。《伤寒论条辨》方有执曰: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少阴扶危之所须也。总之,本方为温中降逆之代表方,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症,投之辄能收效。
【验案】刘xx,女性42岁。1994年12月8日,后小腹及两胁阵发性疼痛,每次持续1~3小时,伴呕吐涎沫,不能进食,大便溏,但寒不热。
一天后到急诊科就诊,先后用阿托品、哌替啶止痛及纠正失水酸中毒等对症处理,仍腹痛不止,历时5天经内外妇产科会诊2次,仍诊断不明,请中医会诊。
症见:急性病容,面色苍白,形体肥胖,弯腰屈背,展转不安,呻吟不止,呕吐涎沫,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细弦。证属寒滞厥阴经脉。
治则: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加味]
方药:吴茱萸5g党参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附片10g生姜30g大枣10g水煎服。
服1剂呕吐即止,疼痛大减,继服3剂,步行出院。
【研究】根据《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0~321]陈奇:经药理研究证实。
吴茱萸汤具有以下特点:
①镇吐作用:本方对实验家鸽有显著止吐作用,并且以吴茱萸为主,配伍生姜作用加强,并且以原方配伍作用强。
②止泻作用:本方能抑制实验小鼠的肠蠕动,解除肠痉挛,促进肠吸收。
③抗溃疡作用:本方对应激性胃粘膜出血和溃疡有明显的降低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轻溃疡出血作用。
④抑制胃运动:显著抑制胃排空,降低胃张力和收缩幅度,其中以吴茱萸为主。
⑤强心作用:本方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其中,以吴茱萸作用明显,并具有剂量小、作用时间长、无增加心肌耗氧的弊端等特点。
⑥升血压:以吴茱萸为主,升压作用迅速,伴有心率减慢,还具有为α、p受体混合兴奋作用。
⑦抗休克:吴茱萸可以显著增加失血后兔的尿量。
⑧改善微循环:本方能扩张微动脉,增加微动脉血流,减少微血管内红细胞聚集,改善微血流态。
⑨提高免疫功能:将本方给予脾虚证小鼠,能增加其胸腺重量,提高吞噬细胞吞噬功能。
方药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辩证论治使用!切记!忌对号入座使用!【文章整理:自然浪步人】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中华各时代茶文化
中华各时代茶文化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 -
西施壶
西施壶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 -
红茶保存方法
红茶保存方法茶叶应避潮湿高温,不可与清洁剂、香料、香皂等共同保存,以保持茶叶的纯净。最好放在茶叶罐里,移至阴暗、干爽的地方保存,开封后的茶叶最好尽快喝完,不然味道和香味会流失殆尽,不同茶叶不宜混合饮用,以免不能欣赏到该种茶的原味。具体储藏方式1、铁罐的储藏法:选用市场上供应的马口铁双盖彩色茶向作盛器。储存前,检查罐身与罐盖是否密闭,不能漏气。储存时,将干燥的茶叶装罐,罐要装实装严。这种方法,采用方便,但不宜长期储存。2、热水瓶储藏法:选用保暖性良好的热水瓶作盛具。将干燥的茶叶装入瓶内,装实装足, -
石膏[硫酸钙石中药名]
石膏[硫酸钙石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系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石。 【处方用名】生石膏 熟石膏 烟石膏。【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俞景耀针灸医师/提供文献。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