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
2022-06-24中医文化 3386人已围观
简介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吴茱萸汤方药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汤的临症与研究
吴茱萸汤方药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组剂量:
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12枚 生姜18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临症加减:阳虚恶寒者加附子、肉桂;血虚加当归;呕吐甚者加半夏、丁香;腹胀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瓦楞子、牡蛎;胃寒痛者加高良姜、香附;头晕头痛较甚者加半夏、川芎。呕吐甚伤阴加沙参、麦冬。
【方论】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所以无论是胸膈满闷,厥阴头痛,还是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燥热,既有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之功,又具下气降浊之用,所以作为本方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用为臣药,补胃之虚;生姜温胃散寒,大枣益气滋脾,以助君臣药温胃补虚;姜、枣相合,还能调和营卫,皆是佐药之义。如此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亦除。但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症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
【医论】本方首载于《伤寒论》。《绛雪园古方选注》王晋三日:吴茱萸汤厥阴阳明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而一阳生气实寓于中,故仲景治厥以护生气为重。生气一亏,则浊阴上干阳明,吐涎沫,食谷欲呕,烦躁欲死,少阴之阳并露矣。故以吴茱萸直入厥阴,招其垂绝之阳,与人参震坤合得,以保生气,仍用姜枣调其营卫,则参萸因以承宣中下焦,不治心肺而涎沫得摄,呕止烦宁。《伤寒论条辨》方有执曰: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少阴扶危之所须也。总之,本方为温中降逆之代表方,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症,投之辄能收效。
【验案】刘xx,女性42岁。1994年12月8日,后小腹及两胁阵发性疼痛,每次持续1~3小时,伴呕吐涎沫,不能进食,大便溏,但寒不热。
一天后到急诊科就诊,先后用阿托品、哌替啶止痛及纠正失水酸中毒等对症处理,仍腹痛不止,历时5天经内外妇产科会诊2次,仍诊断不明,请中医会诊。
症见:急性病容,面色苍白,形体肥胖,弯腰屈背,展转不安,呻吟不止,呕吐涎沫,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细弦。证属寒滞厥阴经脉。
治则: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加味]
方药:吴茱萸5g党参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附片10g生姜30g大枣10g水煎服。
服1剂呕吐即止,疼痛大减,继服3剂,步行出院。
【研究】根据《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0~321]陈奇:经药理研究证实。
吴茱萸汤具有以下特点:
①镇吐作用:本方对实验家鸽有显著止吐作用,并且以吴茱萸为主,配伍生姜作用加强,并且以原方配伍作用强。
②止泻作用:本方能抑制实验小鼠的肠蠕动,解除肠痉挛,促进肠吸收。
③抗溃疡作用:本方对应激性胃粘膜出血和溃疡有明显的降低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轻溃疡出血作用。
④抑制胃运动:显著抑制胃排空,降低胃张力和收缩幅度,其中以吴茱萸为主。
⑤强心作用:本方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其中,以吴茱萸作用明显,并具有剂量小、作用时间长、无增加心肌耗氧的弊端等特点。
⑥升血压:以吴茱萸为主,升压作用迅速,伴有心率减慢,还具有为α、p受体混合兴奋作用。
⑦抗休克:吴茱萸可以显著增加失血后兔的尿量。
⑧改善微循环:本方能扩张微动脉,增加微动脉血流,减少微血管内红细胞聚集,改善微血流态。
⑨提高免疫功能:将本方给予脾虚证小鼠,能增加其胸腺重量,提高吞噬细胞吞噬功能。
方药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辩证论治使用!切记!忌对号入座使用!【文章整理:自然浪步人】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赵堡太极拳层次
赵堡太极拳层次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九代正宗传人杜元化在他的太极经典论著《太极拳正宗》一书中精辟地总结出修炼太极拳的七条规则:1、空圈。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即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2、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成真。3、四顺。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随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称动身之重点。4 -
中国六大茶系
中国六大茶系中国茶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工艺、不同地域可划分为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这些基本茶类随发展潮流与人们生活需求进行作原料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等等随传统文化的影响祖国茶文化在不断延伸发展,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人不断的革命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运用最广泛、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 -
青城武术功法
青城武术功法青城功法虽采南派阴阳双修法,但仅限于上乘双修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千里神交,万里心通”。相传青城丈人说:“采补之道,非房中采阴补阳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气以补我之气,采天地之精以补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补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续我之命;天地之气不息,则我之气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则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坏,则我命亦不不坏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则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这种双修法实际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 -
茶道与艺术
茶道与艺术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同时,历朝历代也涌现出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在2000首以上.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