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夏枯草[草本植物中药名]

2025-03-14中医文化 292人已围观

简介夏枯草[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清热药,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处方用名: 夏枯草 夏枯花。 别名:九重楼、铁色草、大头花等。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主治: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俞景耀/提供文章。

夏枯草[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清热药,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处方用名 夏枯草  夏枯花

别名:九重楼、铁色草、大头花等。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主治: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夏枯草是味临床常用肝经中药。其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可以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作用。其为清肝、护肝圣药。专治目珠夜痛、头目眩晕。常见的凉茶夏桑菊源自清代名方,三味药均通肝经,是独一无二的经典配方。

 

植物生理特性:

夏枯草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其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能耐寒,适应性强,但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也可在旱坡地、山脚、林边草地、路旁、田野种植,但低尘易涝地不宜栽培。生长于荒坡、草地、溪边及路旁等湿润地上,海拔高可达3000米。

 

临床实践应用:

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症﹣﹣夏枯草能清泄肝火,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要药,常配石决明、菊花等同用;如肝虚目珠疼痛,至夜尤剧,可与当归、白芍等养血药配合应用。

2.用于瘪病痰核﹣﹣痹病痰核,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火结聚而成。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结,为治疗癫病结核属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药物,长期服用有一定效果,临床常配合玄参、贝母、连翘、牡蛎、昆布等同用。

此外,经临床实践体会,本品又有降血压及利尿的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现代常规用量9-15g

使用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

 

方剂举例

夏枯草膏(《医宗金鉴》):夏枯草、当归、白芍、玄参、乌药、浙贝、僵蚕、昆布、桔梗、陈皮、川芎、甘草、香附、红花,治肝旺血燥、擦病坚硬。

降压膏《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夏枯草、芫蔚子、草决明、生石膏、黄芩、茶叶、槐角、钩藤,治高血压病。

 

 

现代临床医学报道

成分:夏枯草含水溶性无机盐,其中68%为氯化钾,开花期间的生药含熊果酸。

药理:动物实验注射夏枯草煎剂的总无机盐,引起家免血王下降。临床观察夏枯草对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血压和减轻伴随症状。

夏枯草煎剂于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剩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皆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又可使家免离体子宫山现强直性收缩,以及使离体免肠蠕动增强。

 

按语:夏枯草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它所主治的大都是肝经的病症。

本品配以菊花、决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肿痛;配以石决明、钩藤,可平降肝阳,治头痛、头晕;配以玄参、贝母、牡蛎等品,可软坚散结,治媒病结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于肿瘤。

 

相关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2《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愈一切瘰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平?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若属内火,治不宜用。

3《本草正义》:夏枯草之性,《本经》 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夏枯草之性,《本经》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而自《千金》以后,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死,观其主瘰疬,破症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石顽《逢原》改为苦辛温,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温能流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 皆其专职。

4《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结核。

 

主要产地: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地。

炮制方法: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60_im_副本.jpg

13_im_副本.jpg

99_im_副本.jpg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