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天花粉[藤本植物中药名]
2025-03-07中医文化 774人已围观
简介天花粉[藤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第三节清热药,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枯楼的根。 天花粉即以蒌根切片用之,有粉之名,无粉之实。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处方用名: 天花粉 花粉 瓜蒌根。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酸,微寒。 入肺、胃经。 功效: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 主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俞景耀/提供文献。
天花粉[藤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第三节清热药,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枯楼的根。
天花粉即以蒌根切片用之,有粉之名,无粉之实。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处方用名: 天花粉 花粉 瓜蒌根。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酸,微寒。 入肺、胃经。
功效: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
主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俞景耀/提供
植物生理特性:攀援藤本,长可达10m。块根圆柱状,肥厚,富含淀粉。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花期5-8月,果期8-10月。其原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旱,怕涝洼积水,适宜生长于冬暖夏凉的低、中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7月均温28℃以下、1月6℃以上时较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主要产地于河南。
【临床应用】
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在临床上用于肺热燥咳,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用于热病伤津及消渴等症,可与麦冬、生地、知母等配伍。
2.用于痈肿疮疡﹣﹣本品对疮疡未溃者有消肿作用,已溃脓出不畅者有排脓作用,但均以热毒炽盛者为宜,可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等药同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 滋燥饮《沈氏尊生》:天花粉、天冬、麦冬、生地、白芍、秦艽,治肺燥咳嗽,口燥作渴。
玉液汤《衷中参西录》:瓜萎根、知母、葛根、五味子、山药、黄芪、鸡内金,主治消渴症。
现代临床医学报道:
成分:天花粉含皂试约1%、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糖类及多量淀粉。药理:近代临床有用于治疗糖尿病者,然实验室中未发现明显的降低血糖现象。
按语:天花粉与芦根都能清热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质正常,不必具有苔剥质绛的现象,辨症属于气分津伤,为伤阴之初起。但天花粉清热的力量虽较芦根为弱,而生津的作用则胜过芦根,又可用于痈肿疮疡,能消肿排脓。
近年来,经临床实验用天花粉制成注射液可以作为人工流产药物,具有一定作用。
临床相关配伍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 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参、麦门冬、玉竹等用,可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肺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取本品生津润燥之功,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内热消渴。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若配人参,则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4、疮疡肿毒。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 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取本品清热、消肿作用,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可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一般情况下用10-15g。
禁忌: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炮制方法: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相关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栝楼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
2、《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 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3、《本经逢原》:“栝蒌根,降膈上热痰,润心中烦渴,除时疾狂热,祛酒瘅湿黄,治痈疡解毒排脓。”
4、《本草求真》:“天花粉,较之栝楼,其性稍平,不似萎性急迫,而有推墙倒壁之功也。至《经》有言安中续绝,似非正说,不过云其热除自安之意。”
5、《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6、《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
7、《本草蒙筌》:“治偏疝。”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中国式摔跤运动是中华武术技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叫法如:掼跤、争跤、摔跤、摔角、率角,而最普通的是称摔跤。古代称为角力、角抵、相扑、争跤等。它是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动(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驾车三者列为军事训练项目。到了汉代,摔跤还作为表演项目演出。晋代,多在元宵节举行摔跤比赛。唐代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比赛,也作为宫廷娱乐的项目。五代时期, -
唐诗派别
唐诗派别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五绝、五律。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西施咏 -
二十种杂粮养生功效
二十种杂粮养生功效从小米、高粱到燕麦,20种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和做法,想养生的朋友们,先收藏起来慢慢学!一、小米:小米能益肾和胃、除热补虚、安神健胃。小米所含丰富的色氨酸,可轻松被人吸收,色氨酸会促使分泌五羟色氨酸促睡血清素,是很好的安眠健胃食品。 二、高粱:高粱能温中涩肠、止霍乱、利小便、健脾益中、补气清胃。高粱对小孩消化不良、大人脾胃气虚现象有显著的治疗功效,对体质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三、薏米:薏米能够清热强身、健脾补肺、止泻和胃、消浮肿,可缓和肠、胃轻度炎症 -
华夏宝典之中药学一一第二章 泻下药
华夏宝典之中药学一一第二章 泻下药 。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泻下药用于里实的症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三点:一为通利大便,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及燥屎;一为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一为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根据泻下作用的不同,一般可分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