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豆豉[豆科植物黑豆发酵品]

2024-09-27中医文化 454人已围观

简介豆豉[豆科植物黑豆发酵品]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豆豉即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处方用名: 淡豆豉 清豆豉 炒香豉。 性味与归经: 辛、甘、微苦,寒(因炮制方法不同,又有偏于辛微温者) 入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疏风解表、清热除烦、解毒。

豆豉[豆科植物黑豆发酵品]

药用:华夏宝典之中药学--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豆豉即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处方用名: 淡豆豉 清豆豉 炒香豉。

性味与归经: 辛、甘、微苦,寒(因炮制方法不同,又有偏于辛微温者)入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疏风解表、清热除烦、解毒。【俞景耀中医/提供】

 

临床应用:

1.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等症﹣﹣豆豉的解著力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他解表药同用。如用于感冒风热,常配合物荷、连翘等应用;如用于感冒风寒,常配合葱白等应用。

2.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豆豉配山栀有宣郁除烦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后期出现的余热未尽、虚烦不眠等症。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

栀子豉汤(《伤寒论》):栀子、豆豉,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现代研究报道:成分:豆豉含多量脂肪、蛋白质及酶等。

按语:豆豉未用药物同制者,其透发力量甚弱,并无发汗作用。现上海地区用的淡豆豉(又名清豆豉、炒香豉)都是用辣萝、青蒿、獾香、佩兰、苏叶、荷叶等鲜品打汁,另用麻黄煎取浓汁,共拌入黑大豆内,再蒸熟发酵而成的,它的透发解表力量主要还是依靠麻黄、苏叶的发汗作用,性味偏于辛微温。据报道,淡豆豉的炮制方法,各地区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是用青蒿、桑叶等同制,则药性偏寒。

豆豉用麻黄煎汁浸制,估计至少已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清代《冷庐医话》说:"吴人畏服重药,马元仪预用麻黄浸豆发糵,凡遇应用麻黄者,方书大黄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这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病家畏惧麻黄,医者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惧,遂用麻黄煎汤浸豆发芽而成豆卷,当须要用麻黄发表时,即以此豆卷代替。当时医者又因江西豆

豉系用麻黄蒸制,就将豆豉与豆卷发散风热药并用,以代替麻黄的发表作用,于是后世有"过桥麻黄"之说,嗣后即发展成为以麻黄等汁浸制豆豉的用法。豆豉是一种豆制食品。一般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以后,经发酵制成,多用于调味,也可入药。

 

在贵州、广东、广西、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山东、四川、重庆以及陕西南部、甘肃庆阳地区民间特产,豆豉正统读法叫dòu shǐ(豆矢)也可读作dòu chǐ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作麦豉法自注:香美乃胜豆豉。杨明显《故都风味小吃》:它(指卤煮小肠)的作法是......用清水淘洗几次,然后用一百度开的沸水煮,配上去腥味的八角和茴香,花椒大料瓣儿,快熟时再放落上好的口蘑酱油,豆豉。

 

历史发展

豆豉约创制于春秋、战国之际。《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无豆豉,当是秦汉之际出现。《史记.货殖列传》始见豆豉记述。

《齐民要术》载有制作豆豉的技法。东汉开始用作药物。以后历代食籍、药籍均有关于豆豉的记述。至今仍为重要调味料之一。

豆豉古称幽菽,宋周密《齐东野语·配盐幽菽》:昔传江西一士,求见杨诚斋(杨万里),颇以该洽自负。越数日,诚斋简之云:闻公自江西来,配盐幽菽欲求少许。士人茫然莫晓,亟往谢曰:某读书不多,实不知为何物?诚斋徐检《礼部韵略》字示之,注云:配盐幽菽也。然其义亦未可深晓。明杨慎《丹铅杂录·解字之妙》:盖豉本豆也,以盐配之,幽闭於瓮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史书记载文献:

1.《肘后方》:伤寒有数种,今取一药谦疗。若初觉头痛,肉热,脉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不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诸名医方皆用此,更有加减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时气,必先用此汤服之,往往便瘥。

2.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暑热烦闷,冷水渍饮二、三升。依康伯法,先以醉、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又蒸曝,凡三过,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进食,胜今作油豉也。患脚入恒将其酒浸以滓薄脚皆瘥。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取中心弥善也。

3.《纲目》: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时取中心者,非剥皮取心也,此说见《外台秘要》。

4.《本经逢原》:淡豆豉,入发散药,陈者为胜,入涌吐药,新者为良。

 b_5_副本.jpg

 

附大豆卷

药用: 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的种子经加工发芽的干燥品。

【处方用名】 清水豆卷 大豆黄卷 大豆卷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 透邪解表,清利湿热。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或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解表、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常与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躁、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

治水病肿满方(《圣济总录》):大豆黄卷、大黄,治水病肿满。

 

豆豉制作:

一、工艺流程

黑豆筛选洗涤浸泡沥干(TY蒸煮冷却接种制曲洗豉FeSO4→拌盐发酵晾干成品(干豆豉)

 

二、操作要点

原料处理

原料筛选:择成熟充分、颗粒饱满均匀、皮薄肉多、无虫蚀、无霉烂变质、并且有一定新鲜度的黑大豆为宜。

洗涤: 用少量水多次洗去大豆中混有的砂粒杂质等。

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黑豆吸收一定水分,以便在蒸料时迅速达到适度变性;使淀粉质易于糊化,溶出霉菌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供给霉菌生长所必需的水分。浸泡时间不宜过短。当大豆吸收率<67%时,制曲过程明显延长,且经发酵后制成的豆豉不松软。若浸泡时间延长,吸收率>95%时,大豆吸水过多而胀破失去完整性,制曲时会发生烧曲现象。经发酵后制成的豆豉味苦,且易霉烂变质。因此,我们在生产加工中应选择浸泡条件为40℃150分钟,使大豆粒吸收率在82%,此时大豆体积膨胀率为130%

蒸煮:蒸煮目的是破坏大豆内部分子结构,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易于水解,淀粉达到糊化程度,同时可起到灭菌的作用。确定蒸煮条件为1kgf/cm215分钟或常压150分钟。

 

制曲:制曲的目的是使煮熟的豆粒在霉菌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酶系。在酿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代谢产物,使豆豉具有鲜美的滋味和独特风味。

把蒸煮后大豆出锅,冷却至35℃左右,接种沪酿3·042TY,接种量为05%,拌匀入室,保持室温28℃16小时后每隔6小时观察。制曲22小时左右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主要是疏松曲料,增加空隙,减少阻力,调节品温,防止温度升高而引起烧曲或杂菌污染。28小时进行第二次翻曲。翻曲适时能提高制曲质量,翻曲过早会使发芽的孢子受抑,翻曲过迟,会因曲料升温引起细菌污染或烧曲。当曲料布满菌丝和黄色孢子时,即可出曲。一般制曲时间为34小时。

发酵豆豉的发酵,就是利用制曲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分解豆中的蛋白质,形成一定量的氨基酸、糖类等物质,赋予豆豉固有的风味。

1.洗豉:豆豉成曲表面附着许多孢子和菌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酶类,如果孢子和菌丝不经洗除,继续残留在成曲的表面,经发酵水解后,部分可溶和水解,但很大部分仍以孢子和菌丝的形态附着在豆曲表面,特别是孢子有苦涩味,会给豆豉带来苦涩味,并造成色泽暗淡。

2.加青矾,使豆变成黑色,同时增加光亮。

3.浸焖:向成曲中加入18%的食盐、002%的青矾和适量水,以刚好齐曲面为宜,浸焖12小时。

4.发酵:将处理好的豆曲装入罐中至八、九成满,装时层层压实,置于28℃32℃恒温室中保温发酵。发酵时间控制在15天左右。

晾干豆豉发酵完毕,从罐中取出置于一定温度的空中晾干,即为成品。

 

感官指标

色泽:黑褐色、油润光亮。

香气:酱香、酯香浓郁无不良气味。

滋味:鲜美、咸淡可口,无苦涩味。

体态:颗粒完整、松散、质地较硬。

理化指标

水分:不低于1854%

蛋白质:2761g/100g

氨基酸:16g/100g

总酸(以乳酸计)311g/100g

盐分(以氯化钠计)14g/100g

非盐固形物:29g/100g

还原糖(以葡萄糖计):209g/100g

 

家庭配方:做法很简单的。在三伏天把黄豆煮熟以后,盖上麻叶或者保鲜膜发酵(防止水分散失),等黄豆上面长出一层长长的白毛或者灰黑色的毛(灰黑色是白色毛霉成熟的标志,可以放心食用;但长出黄毛的话就是黄曲霉不能食用会引起中毒)然后放入盐和酒杀菌,再放些姜,花椒八角,密封好,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油放葱炒熟,味道好极了。

a33b9_副本.jpg

                                                                                 华夏宝典/编辑部


Tags: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