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的精髓与密秘
2024-06-10中医文化 730人已围观
简介中医的精髓与密秘: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总称,她包括问诊、辨证、针刺、艾灸、正骨、推拿、伤科、、砭石、中药、刺络放血、点穴疗法、祝由术等等许多有效的疗法在内的一大体系,如:武医、苗医、道医、佛医、藏医等等,仅把“中医”等同于“中药”,把中医的范围“看窄了”,把中药的含义“看小了”,中医的精髓在民间、中药的精髓在于精准组方和用量。
中医的精髓与密秘
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总称,她包括问诊、辨证、针刺、艾灸、正骨、推拿、伤科、、砭石、中药、刺络放血、点穴疗法、祝由术等等许多有效的疗法在内的一大体系,如:武医、苗医、道医、佛医、藏医等等,仅把“中医”等同于“中药”,把中医的范围“看窄了”,把中药的含义“看小了”,中医的精髓在民间、中药的精髓在于精准组方和用量。
临床实践感到,“中药不传之秘”至少有4个方面,每一条都像“扣衣服扣子”一样,只要扣错一个,后面就全错了。中药起效治病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会引起反作用。
这4个方面包括:一.药材加工:很多人感觉现代中医在走下坡路,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多少好的药工了,需要道地药材,种植也不要偏离地域,古言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养一方人。一个懂种植、识药、辨药、会炮制、有原则的药工,在中医行业是“国宝级”的存在。
中药材的炮制,是秘不示人的,或者“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正确的炮制中药能减毒、增效、保存、使用,这是“中药不传之秘”的第一道关口。中药的加工方法很多,大致分为生晒、炒制、炙制、煮制、蒸制、炖制、发酵、干燥、熬膏、制丸等十多种方法,每一种加工方法都有不同的手段,每一种方法对应的药材功效是根本不同的。
如:黄芪切片生晒可清肺利水止汗固表,蜜炙可治血弱补肺虚,炒制能调理脾虚,酒炙是治肺寒和中气下陷的。
如:鸡内金生晒,是消食化瘀的,炒制是消积导滞的,醋蒸是健脾疏肝的。药材加工不给力,或者加工搞错了,后面很可能全部错了。【华夏宝典】
二、用药比例:我们看中医典籍,大量药方是标注了剂量的,但临床应用总感觉效果未充分发挥出来,除了古代的计量方式与现代有差别,需要换算之外,很多人归咎于药材不好、辨证不准、中医不行等原因,其实还有一个“用药比例”的关键秘诀。换句话说,用药比例不对,药方效果就打折扣了,甚至与治疗意愿背道而驰。
比如:同样是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材组成的药方,如果没有比例,就没有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的区别了。 如:桂枝与白芍同用,是药方很常见的组合,当桂枝与白芍等量,是解肌发表的、桂枝加倍,是温阳降逆的、白芍加倍,是解表和里的,根本不一样。
比如:麻黄汤的麻黄、桂枝比例多见于3:2,枳实丸里的白术、枳实之比是2:1、白虎汤里的石膏与知母之比是3:1、当归补血汤里的生黄芪与当归之比是5:1等等。而且,用药比例还有一个“药用部位”、“药材年龄”、“雌雄有别”的秘密设置,如:当归分为头、身、尾、全株等4部分,每个部分入药效果不同;陈皮和青皮同出一物,但年龄不同,效果不同;地鳖虫只有雌体可入药,雄体不行,等等。
三、引经药:引经药又叫“药引”,它厉害之处是在药方用量很少,但能“四两拔千斤”,这是中药里重要的一项“不传之秘”。
引经药是在中医详细问诊、正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的。比如,同样是头痛症状,不同部位的引经药是不同的:头两侧位置疼痛,用川芎为引。额头疼痛,用白芷为引。鼻和额头部位疼痛,用辛夷花、苍耳为引。整个头顶发沉发疼,用藁本为引。头颈部或后脑勺疼痛,用葛根为引。引经药还有很多,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药,能事半功倍。
四、配伍的巧妙:同样的病症,药方不同,效果大不一样,这里面就涉及到中药配伍之秘,一样是中医的不传之秘,临床上多见于3种:1、配伍相对,寒热、补泻、收散、升降不同,以相反促治疗相成,如:黄连+肉桂,寒热之间,治心肾不交。白术+枳实,补消之间,能健脾除痞。桔梗+苏子,升降之间,除胸膈气滞。紫苏+白芍,收散之间,能疏肝泻热。
2、配伍相辅:如理气又化湿,发汗又通阳,内外、上下、表里结合,如:半夏+陈皮,化痰理气。黄芪+防己,有名的黄芪防己汤。 附子+茯苓,温肾利水。
3、配伍相同强化药效,如:附子+肉桂,回阳温肾。沙参+麦冬,润肺生津。柴胡+升麻,理气行气。总之,中医不传之秘,绝不仅仅限制于中药的剂量,它有很多类别、多个场合的设置,只有用心学习运用才能有收获,取得患者认可,擦亮中医的名片。而且,通过这些不传之秘,筛除那些不学无术、学艺不精的混事中医。【华夏宝典编辑部】华夏宝典Chinese24h.com.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 -
福州芋泥
福州芋泥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闽菜中的汉族传统甜食之一,芋泥是将槟榔芋去皮,洗净后切块,上笼屉蒸1个小时左右,取出,用刀板压成泥,加入白糖、鸡蛋、熟猪油和水搅拌均匀,装碗上笼用旺火热一小时取出,淋上熟油,并用切碎的红枣、瓜子仁、樱桃、冬瓜条糖等分别撒在面上而制成的。此菜细腻软润,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实却烫嘴,别具风味,吉辰喜庆,筵席上多有此菜。以芋头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有做芋泥的习俗。芋泥常作为福州宴席上的压轴甜点推出。其中又尤以福州 -
蛇拳[中国传统武术象形拳]
蛇拳[中国传统武术象形拳] 蛇拳属中国传统拳法中象形拳之一,属于模拟蛇的各种动作形象结合技击的象形拳类。主要流传于浙江、福建、四川、广东、台湾、香港一带。蛇拳的动作开合得宜,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上体要求松柔,下肢则要灵活,做到步活而桩实,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实战中则要求:身要颤,步要转,双手忽闪神要战,圈绕步,步偕身,用指抢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肋,勿手啄人勿顶击;脚尖点,虎爪进,急来缓应巧柔还。发劲同时还发声,以声助势,蛇拳的动作开合得宜,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上体要求松柔,下肢则要灵 -
中国中医药形成
中国中医药形成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中药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