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中国式摔跤起源与发展
2021-10-07武术文化 2873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式摔跤起源与发展中国式摔跤起源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
中国式摔跤起源与发展
中国式摔跤起源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
由此说,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 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由于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不同,摔跤的方式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如角力、摔胡,角觝、相扑、布库、厄鲁特、掼跤等。摔跤在古代属于徒手搏斗的范围,是军事作战的一种技能。用于军事手段: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列强对峙,互相攻伐,战争频繁,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较活动也 得到广泛的开展。《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 将叫长万,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由于宋闵公揭露长万曾被鲁师所俘,故万怒,搏闵公,绝其脰。结果,宋闵 公被长万摔死。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 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 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画面。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关古代摔跤的史料。图案上三名男子,他们 在进行摔跤比赛,气氛紧张热烈。左边立者为裁判。上边悬 挂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进行的比赛。按画面的排场看,似在宫廷内举行的。由此可见,秦统一六国后,把掉跤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 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据《汉书. 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 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 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河南省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中的一幅壁画, 描写了当时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也刻有摔跤图,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对摔。此图足以说明,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田间地头也成了摔 跤的场所。由于汉代重视摔跤活动,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三百里皆来观。同时,摔胶比赛胜负有裁判员来判 决。山东省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挽袖对视,准备决一雌雄,并有一名裁 判员在旁拱手而言,以判胜负。在吉林集安县洞沟高句丽墓壁画上(见图),也有摔跤图象。从出土的文物看,从比赛的场地、服饰或动作等来看,上述漆绘摔跤图和透雕铜牌摔跤图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秦汉两代的摔跤形式已有了不同。
三国鼎足之后,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在河南省南阳市出 土的大块汉砖上刻有角抵戏。
唐朝历经贞观、开元之治,国富民强,太宗皇帝李世民以隋亡为戒,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 展,而讲武、习武的风气不懈,故摔跤活动在唐代的历史上 蜚噪一时,就连帝王也要上场助威,鼓励士气。据史料记 载,唐朝时,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入选者称为相扑人,每当朝会、宴聚、祭祀之时,相扑人专门 进行摔跤表演。 秦汉以来,摔跤的主要技术是较力量,并可以拳打脚 踢,用擒拿方法扭断手臂、腿脚,直至把对方摔死。
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一书中,就有古摔跤图样。当时把摔胶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据《明史.江彬传》中 记述,御史乔白岩和应天府丞冠天叙还很注重选材和采用针对性的训练(别教法势)方法,在战术上注意到以矮制长, 这些,无疑是对摔胶在选材、训练以及战术运用上的一大贡 献。 公元1638年,明朝官员陈元斌,为了复兴明朝的天下, 东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结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 这样陈元斌就把中国武术和摔跤传到了日本,后经日本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后来的相扑和柔道。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着尚武崇战的风 气,加之清朝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摔胶运动由于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满族、蒙族 和汉族跤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摔跤技术不断提高、不 断完善,最终发展成近代中国式摔胶,所以说,中国式摔跤 是我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辛亥革命后,摔跤运动在宫廷中日趋衰落,只是在民间流传,并且涌现出比较有名的摔跤名家,如北京的宝善林、魏德海、陈德禄、张文山、沈友三、熊德山、张宝忠、单士俊等,天津的张奎元、张连生、张洪玉、张大力、阎士凤、王海兆等,沈阳的徐俊青,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荣,济南的佟顺禄洪连伟及张家口的洪立厚等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式摔跤又获得了新生。1953年,中国式摔跤被列入国家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并举行了全国比赛。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1957年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规则》。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按体重分为10个级别。每场比赛分3局,每局净摔3分钟,两局之间休息 1 分钟。比赛在平坦柔软结实的8米—8米的垫子上进行。运动员身穿柔软结实的短上衣,系腰带,穿长裤,全身可以握抱,可以抓摔跤衣和腰带,但不许抓裤子。中国式摔跤只许站着摔,摔倒后就停止,然后重新开始比赛。按照把对方摔倒的不同程度,分别判得三分、两分、一分。如使对方腾空后,迅速地背部着地,而自己仍然站着可得三分;仅使对方躯干着地,而未使对方身体腾空,虽然自己还站着,只能得两分,把对方摔倒,四肢(手或肘或膝)着地得一分,把对方摔倒了,自己也跟着倒下得一分,两人同时倒地躯干在上者得一分;如两人同时倒地,分不出上下先后,则判互不得分。比赛时,不许使用伤害对方的动作,不许用拳打,不许用肘、膝或头顶撞对方,不许使用反关节动作,不许压迫对方的咽喉,不许接触对方眉口之间的面部 ,脚可以 踢 、弹对方的脚 或小腿下部,但不能过高,更不能用脚蹬、踹对方。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背、别、挑、缠、揣、踢、拧、搂、弹、搿、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里刀勾等。 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中国式摔跤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第七届全运会取消了该项目。随着中国武术的全球风靡,中国式摔跤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得到发展兴盛。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俞娟推动不传之秘入选非遗
俞娟:推动“不传之秘”入选鼓楼非遗,自幼时便秉承自然门习武,数十年勤学苦练,已是知命之年的俞娟(俞景耀)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将武林泰斗万籁声的“不传之秘”公之于众,推动岳武穆八段锦、罗汉门武术入选鼓楼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强身健体之法与中医运动康复相结合进行公益推广,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供香在佛教的意义与功德
供香在佛教的意义与功德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比喻中,经常可以用到香或提及香的作用与功德。香作为重要的供养具与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以香供佛或供养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功德。在《苏悉地羯罗经》中论述了以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为供养本尊的五种供物,香在本经中被列为五种供养之一。烧香也是密教重要的供养,与阏伽、涂香、华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侍者。《大日经》卷八中记载,烧香是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上的树王开敷时,香 -
武当派武术
武当派武术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武术的一部分属于武术内家拳。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防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亦名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炼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武 -
二十种杂粮养生功效
二十种杂粮养生功效从小米、高粱到燕麦,20种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和做法,想养生的朋友们,先收藏起来慢慢学!一、小米:小米能益肾和胃、除热补虚、安神健胃。小米所含丰富的色氨酸,可轻松被人吸收,色氨酸会促使分泌五羟色氨酸促睡血清素,是很好的安眠健胃食品。 二、高粱:高粱能温中涩肠、止霍乱、利小便、健脾益中、补气清胃。高粱对小孩消化不良、大人脾胃气虚现象有显著的治疗功效,对体质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三、薏米:薏米能够清热强身、健脾补肺、止泻和胃、消浮肿,可缓和肠、胃轻度炎症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