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民俗文化 >

佛教 【宗教文化】

2019-11-20民俗文化 1474人已围观

简介佛教【宗教文化】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

佛教 【宗教文化】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根据考古实践与文献研究,中国有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或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该在秦始皇时代。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癸巳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在中国除了熟悉的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还有鲜为人知的回鹘语系佛教。除了印度诸语(首先是梵语,还有犍陀罗俗语)之外,把佛教由中亚向东亚推进的主力。他们对古突厥、回鹘人产生影响的时间都早于汉传佛教。

 

 

宿命论: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缘起论:《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对自杀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自焚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世界观:法界一界是佛教了义的世界观。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譬如数学家能如实看清几何体形状,有些人就是看一辈子也看不清;又譬如色盲的人无法看清色盲测试图。所以同一法界,不同的人所见是不同的。正如《佛说不增不减经》所开示:“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于佛法中虽除须发,服三法衣,现沙门像,然其内无沙门德行。如是等辈,实非沙门自谓沙门,非佛弟子谓佛弟子,而自说言:‘我是沙门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减见。何以故?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

 

无私无畏:佛教给予士大夫的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人自立自强,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就会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再加上禅家讲随缘任运、处处是禅,那么又何必逃避社会责任呢?所以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就提倡以“忠义之心”入世,欲激励人们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很多士大夫因此与之交游。明末黄端伯是崇祯年进士,平素精修禅学,在清兵破南京城后面对威逼利诱不降被杀,他曾作偈曰:“觌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若问安生处,刀山是道场。”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深厚佛学修养,他的《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佛学思想。在他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众生外无佛法”。谭嗣同最终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他是怀着佛教舍身救世的无畏精神慷慨赴死的——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并下令搜捕维新派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走。这时有人劝谭嗣同也赶快离开,但他态度十分镇静,回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诚如梁启超所说:“然真学佛而真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焉。

 

爱国救国:
念佛不忘救国,一天早晨,弘一法师在承天寺食堂用餐,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地对弟子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泉州古称)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此刻,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弟子们听着法师的话,也都泣不成声,悲痛异常。在这之后,他每有开讲,座位后面的墙壁上,都挂起一幅由其亲手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后有跋语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讲演中,又往往触景生情,感时伤乱,勉励佛教徒们对国家、对民族应有爱护的热忱。
1939年(己卯年)农历9月初一,时逢圆明讲堂莲池念佛会成立纪念之时,正当圆瑛大师在殿堂上供礼佛,日本宪兵突然包围了圆明讲堂,以抗日的罪名逮捕了圆瑛大师等人,押往上海北四川路日本宪兵怀念部进行刑讯,企图威逼圆瑛大师承认并声明抗日有罪。圆瑛法师大义懔然面对侵略者的刑具,毫不屈服,高声念佛。随后,日寇又将他押往南京的日本宪兵司令部,由日本的所谓佛学专家进行刑讯。这些专家被圆瑛大师高深的佛理驳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的日寇恼羞成怒,对圆瑛法师进行百般肉体折磨,每天都折磨至深夜不止,几度使其昏厥不省人事,企图迫其就范。但圆瑛大师已进入无我境界,他心系民众,深信自身的痛苦可以减免众生的痛苦。最后,日寇无计可施,又因圆瑛大师名播中外,众望所归,在日本也有很高的声誉,最后,只好将他释放。脱离虎口的圆瑛大师,仍然不改初衷,为抗敌救灾而奔走呼号。

 

 

语系的佛教传承
回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22]
根据吐鲁番、哈密等地发现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题跋,该文献是由吐火罗语翻译过来的。由吐鲁番出土文书推断,除了印度诸语(首先是梵语,还有犍陀罗俗语,印度贵霜皇朝时代梵语势力范围曾覆盖此地)之外,塞语和粟特语在回鹘西徙以前也都曾对塔里木盆地佛教的流传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粟特人一样,吐火罗僧侣接过印度高僧传来的接力棒,把佛教进一步传给东方的突厥人。把佛教由中亚向东亚推进。他们对古突厥、回鹘人产生影响的时间都早于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证者无数,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佛教至此成为世界性宗教。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统和完整的。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完整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论,学说,学派,宗派,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我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但是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参考:傣族佛教。
1.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称“上座部佛教”。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Sri Laka,锡兰)、缅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南亚一带地区,故也称为“南方佛教”。
3.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属于巴利语,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汉传佛教八宗
禅宗:祖庭——河南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于少室山阴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义帝为佛陀禅师修建,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萨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禅宗,历代屡次重修。禅宗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题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匡救寺,位于河北成安县,禅宗二祖慧可说法之处,相传达摩曾在此为二祖说法。
山谷寺,又称乾元寺、三祖寺。位于二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寺庙有僧璨大师塔。
真觉寺,又称东山寺,位于湖北黄梅东北二单的冯茂山上。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于此。
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寺内有六祖肉身塔,供于六祖殿内。“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简称,意译为修习方法,禅宗以“禅”概括佛教的修行实践,“静虑”。禅原本是佛教普遍奉行的一种故而得名。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

天台宗:祖庭——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
三论宗:祖庭——陕西西安户县草堂寺、江苏省南京市郊栖霞山栖霞寺
法相宗:(慈恩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
华严宗:(贤首宗)祖庭——陕西西安长安区的华严寺
律宗:(南山宗)祖庭——陕西西安净业寺
密宗:(真言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
净土宗:(莲宗)祖庭——陕西西安的香积寺、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

 

 

佛藏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巴利语三大体系。这些大藏经又被翻译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满文等。其主要内容涉及佛教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诗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

 

 

佛教建筑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Tags: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