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中医文化 >
针灸的历史与发展
2019-11-20中医文化 6938人已围观
简介针灸的历史与发展针灸起源于我国,相传历史悠久。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与自然界风雨寒暑,虫兽猛禽博斗中,不可避免的会患各种疾病。一旦发病,自然或本能地会用手或石块、木棍、捶击抚摸,或用火熨烤体表的某一部位,以消减病痛。或用火时不慎被烫灼,或不慎被棍石所击,但却使原来的病痛减轻或痊愈了。漫长时期的经验积累,就逐步由意识的使用砭石、火灸作为治病的手段,针灸治病也许就这样萌芽了。据专家考证,针灸大约诞生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用的针具是砭石。《山海经·东山经》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
针灸的历史与发展
针灸起源于我国,相传历史悠久。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与自然界风雨寒暑,虫兽猛禽博斗中,不可避免的会患各种疾病。一旦发病,自然或本能地会用手或石块、木棍、捶击抚摸,或用火熨烤体表的某一部位,以消减病痛。或用火时不慎被烫灼,或不慎被棍石所击,但却使原来的病痛减轻或痊愈了。漫长时期的经验积累,就逐步由意识的使用砭石、火灸作为治病的手段,针灸治病也许就这样萌芽了。
据专家考证,针灸大约诞生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用的针具是砭石。《山海经·东山经》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说文解字》: “砭,以石刺病也。”说明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支4·5厘米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以切开排脓,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于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出土二支砭石,长度分别为8·3厘米和9·1厘米,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于砭刺治疗疾病。以上出土文物———砭石,可以说明针灸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随着社会工业技术的发展,发明了冶金(冶炼)术,针具有砭石发展为铜、铁、金、银等金属制针原料。制针工艺和针具形式也逐渐发展。《灵枢经》记载有九种形式的针具,称为“九针”,具有不同的治病作用。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葬中出土的四支金针和五支银针,展现了部分古代九针的形状。
现代常用的毫针是用不锈钢、合金所制,也有铜、银、金制的。少数针具是用特种金属制造,如钼、白金等。并发展了电、磁、声、光、药等多种治疗方法。刺灸器具,在继承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灸的材料,最初可能是用木柴烤火取暖御寒以防治疾病,或用木炭火烫灼疗病。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找到了芳香易燃的灸料——艾。以后又配合姜、蒜、附子、肉桂、丁香、细辛、麝香、樟脑------,作为施灸药料,灸料和灸法不断的发展充实。
为了针灸学术的传播和继承,针灸著作随之而诞生发展。在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里,就有针灸的象形文字。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记载了两种古代经脉著作,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十一脉循行路线、分布部位、表现病侯和灸治方法等。经专家考证认为:其著作年代是在先秦时期,早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战国至西汉时期,托名黄帝、岐伯的医学巨著,分为《灵枢经》、《素问》两部。《内经》详细记述了经络、腧穴、九针、刺法、灸法、适应证、禁忌证等内容,为针灸医学奠定了基础。例如《灵枢经》的经脉、经别、经筋、经水、本输、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官针等篇,和《素问》的异法方宜论、刺疟篇、痹论、刺禁论、针解篇、骨空论、调经论、缪刺论等篇的内容,均为针灸学的重要篇章。尤其是《灵枢经》又称“针经”,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
魏晋时期,甘肃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256—260年),将《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编成一,删去重复的内容,撰为《针灸甲乙经》一书。尤其是《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主要内容,全赖此书得以继承下来。《针灸甲乙经》记载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和操作,阐述了刺灸手法,常见病证的治疗。这是一部继《灵枢经》(针经)之后又一部承前启后的总结性针灸专著,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创建针灸专科,起了奠基的作用,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载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治方,对推广灸法治疗急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他治病主张方药、针灸相兼。如《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曰:“肝病------宜服防风竹沥汤,秦艽散。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书中有专篇叙述针灸的内容,所介绍的“灸法预防疾病”、“阿是穴”、“明堂三人图”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是一部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代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也是一部巨著。她治病主张灸法,不用针刺,是重灸废针派。对针刺治病具有偏见。但对推广纠纷有一定贡献。
北宋王惟一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全书刻成石碑树立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并铸造了我国最早的两具针灸经穴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学习经络腧穴之教具和考试针灸之用。南宋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他重视临床实践,对针灸治疗方法,选穴处方,记述较详。
元代滑伯仁,考订经络腧穴的联系,著《十四经发挥》,将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合在一起,对后世学习研究经脉腧穴提出了重点,是一部有名的著作。
明代是针灸医学比较昌盛的时期,徐凤著《针灸大全》,详细叙述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内容。高武撰《针灸聚英》,他在引言中说:“曩武谬以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高武治病主张针灸药兼。该书介绍的针灸歌赋较多,如百症赋、肘后歌、提气法歌等均在该书首见。杨继洲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医家,他在家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广集历代有名的针灸著述,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宝贵临证经验,编著了一册《针灸大成》,共分10卷,从源到流,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临床治疗、医案、小儿按摩经等,内容丰富,乃是《灵枢经》《针灸甲乙经》之后的又一部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为其后习针灸专业的必读之书。至今天仍然是一本由价值的针灸参考书。此外还有汪机著《针灸问对》,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等书。明代的针灸著述丰富,在刺法等学术研究方面,争鸣空气浓厚,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发展。
清代初期,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以歌赋形式编写,内容较为实用。李学川撰《针灸逢源》,主张辨证选穴,治病以针灸药物结合。
清代中期,统治阶级拘于封建礼教,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为由,下令太医院停止针灸治病。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入侵,西洋医学随之传入,他们排斥、攻击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包括针灸)日趋衰落。但因针灸治病疗效确切,尤其是其他各科疗效不佳之病证,经针灸治疗后恢复了健康。同时针灸治病比较经济方便,故在劳动人民中深深扎根,广泛流传应用。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对中医药学也采取歧视政策,曾一度企图取缔中医,但未能得逞。在民间,不少针灸界有识之士,为了发扬国粹创办针灸学研究社,编写针灸学讲义,针灸腧穴挂图,生产针灸器具,办针灸教育,为针灸学的继承保存,传播发展,为劳动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淡安氏是其中的一名杰出代表。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针灸医学获得了新生。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发表《文化工作的统一阵线》的讲话后,西医开始学习研究针灸,并在根据地和解放军部队中推广应用。1945年4月,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了针灸科。1947年,济南军区卫生部编写《实用针灸学》一书。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在卫生学校开办了针灸班。针灸医学在解放区医务人员中进行了传播,使西医对针灸医学增进了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针灸发展更为迅速。在科学研究方面,1950年,中央卫生部成立了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时,改名为针灸研究所。现在全国各省、市有的成立针灸经络研究所,有的在中医药研究院(所)设针灸研究室,有的在中医学院设针灸研究所或研究室。针灸教育事业方面,全国已有21所中医学院成立了针灸系或针灸推拿系。中医专业的教育计划中规定针灸学是必修课。不少省还举办了针灸学校(中专)。西医院校也开设了针灸学课程。80年代卫生部在北京创办了一所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教育还有硕士、博士、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点。针灸临床医疗工作,全国各省市、地、县、区的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绝大部分均开设了针灸科门诊,有的还设有针灸病房和家庭病房,少数医院开设了针灸急症室。少数省市还办起了针灸医院。由于针灸科研、教学、临床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针灸科研成果不断积累,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针灸适应证范围的扩大。例如针刺可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轰动了世界。明确了针灸具有调整生理机能,调节防御免疫功能,镇痛抗痛等三大作用。针灸理论原理的研究成果,使针灸的科学水平,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针灸临床基地建设的发展,使针灸能为更多的劳动人民健康服务。针灸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的针灸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针灸著作的出版犹如雨后春笋。新中国成立以来,再版了古代中医针灸名著,如《内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著作外,新出版了朱琏编著的《新针灸学》,鲁之俊著的《新编针灸学》,承淡安著的《中国针灸学》,陈佑邦等编著的《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王雪苔主编的《中国针灸大全》,《中国针灸治疗学》有邱茂良主编和陈佑邦等主编的两种版本。中医学院中医、针灸专业用的《针灸学》和《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实验针灸学》等教材,还有《针灸解剖学图谱》、《针刺麻醉》、《针灸辞典》、《耳穴》、《头穴》等各种针灸专业图书和针灸杂志、学报等刊物,《中国针灸学》教学录像片等。以上针灸学术载体的出版,为传播推广交流针灸学术,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家和各省、市针灸学会的建立。1979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诞生。为促进国内和国际针灸学术交流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标志着针灸医学已经是一门世界性医学。公元6世纪,针灸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两国一直将针灸相传至今。日本开设了针灸大专学校,培养针灸专业人才。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法国巴黎等地多次召开国际针灸学术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原苏联、东欧国家培训了针灸医生。1979年、1984年、1987年,第一、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和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每次均有数十个国家的针灸学者参加,推动了国际针灸事业的发展。
展望针灸医学前景,因其具有调整人体生理机能,调节免疫功能等特殊作用,是一种自然疗法。既能较理想地防治疾病,对人体又没有不良副作用。其优越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预见:现代化的针灸医学,将在世界医学之林占有重要地位。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细辛[草本植物中药名]
细辛[草本植物中药名] 细辛【药用一发散风寒药】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东北细辛或细辛的带根全草。 【处方用名】 北细辛 细辛 炙细辛。【性味与归经】 辛,温。入心、肺、肝、肾经。【功效】 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临床应用: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华夏宝典/编辑部】 -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植物草本艾草制作的艾绒或艾条和其他药物制作的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艾条在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上温熏、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经散寒、温通经络气血、活血祛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非药物治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灸法对八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其经济价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深受百姓喜爱。古人云:“针 -
推拿发展历史
推拿发展历史推拿历史由来悠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一种最原始最人性化最不可替代的方法,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跷、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中医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 -
杨家枪现有传承入
杨家枪现有传承入:一、杨家枪河南濮阳市南乐县寺庄乡传入杨家枪谱的49代传人——63岁的关顾身。二、杨家枪的另一支传承人--在四川绵阳梓潼县“杨门”37代传人杨开华,而且继承了“三十六路杨家枪法”。三、成都市石人东路1号居民小区内,杨家将第37代后人杨文震,是北宋名将杨无敌将军杨业的第37代孙,杨业之子杨六郎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