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民俗文化 >
宋词
2021-10-23民俗文化 1009人已围观
简介宋词[sogci]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
宋词[sogci]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
宋词发展历程
宋词起源
曲子词源自汉族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汉族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且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唐时西域音乐大量流入,被称为;胡部;,其中部分乐曲后被改为汉名,如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羯鼓录》载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来曲。后被用作词调的,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乐,如《望月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胡捣练》、《胡渭州》等调,则明白冠以胡字。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菩萨蛮》、《八拍蛮》等等。部分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表明其曲调来自边地。《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伊州为今新疆哈密地区,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凉州为今甘肃武威,熙州为今甘肃临洮,石州为今山西离石,渭州为今甘肃陇西,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边州。燕乐构成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些外来音乐。二是来自汉族民间的土风歌谣。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记笺订》对教坊曲中那些来自汉族民间的曲子,逐一做过考察。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又如《麦秀两歧》,《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见闻录》言五代朱梁时,长吹《麦秀两歧》于殿前,施芟麦之具,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筐笼而拾麦,仍和声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宋代汉族民间曲子之创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乐志》言北宋时汉族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如《孤雁儿》、《韵令》等等。燕乐曲调的两种主要来源,奠定了燕乐及其配合其演唱歌辞的俚俗浅易的文学特征。歌词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以及发挥其娱乐性功能时,皆更加稳固了这一文学创作特征。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广大歌词作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历史和社会潜移默化之赋予他们的审美观念,皆在他们欣赏、创作歌词时,发挥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宋词发展
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汉族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宋词巅峰
苏轼应该可以说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亡妻,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诗歌背景
诗歌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
福建地术拳传承
福建地术拳传承地术拳一代宗师陈依九 陈依九(1903—1997)福州市晋安区西园村人,人称“铁腿九师”。自幼酷爱武术,到处寻师习武,先后学会“狮拳”、“龙形拳”、“虎形拳”、“罗汉拳”等当地盛传的民间武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为了进一步拓展武术视野远渡重洋到了新加坡,先后又学了“泰拳”、“柔术”等。在一次缘遇隐居在新加坡地术拳传人陈阿银后,拜他为师,勤学苦练得真传,不传之秘始传承。在陈阿银师傅的精心传授下,结合吸收所学的武艺,练就成世上唯一的铁腿功(双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导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人体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人体腰肌劳损或腰椎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膨出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或血管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2-3、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基本病因(一)病理形成因 -
青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
青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 青茶,中国华夏六大茶类之一,青茶是经过部分发酵,绿叶红边,既有绿茶的鲜香浓郁,又有红茶的甜醇,名茶如:福建的铁观音和台湾的冻顶乌龙茶等茶中宝典。 青茶也称为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的茶叶,其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 这种茶叶具有独特的加工工艺,如“摇青”,这种工艺使得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摇晃碰撞散发出特殊的香气。青茶的外形色泽通常为青褐色,泡出来的茶汤呈蜜绿色,因此也被称为青茶。青茶代表茶品: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乌龙红茶、东方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