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昆仑派武术的拳种与器械
2019-11-20武术文化 3013人已围观
简介昆仑派武术的拳种与器械昆仑派武术在拳术方面有许多独有的拳种: 弹腿:回族拳术之一。因其发腿迅速,有如弹丸射出而得名。弹腿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源于陕西的西安、渭南等地,后流传于宁夏,并改称“踏脚”。清末民初,一些回族拳师赴上海以授拳谋生,弹腿开始流传于上海。1919年,武术家吴志青在上海创办中华武术会,并聘请一些著名的回族武术家教授弹腿拳术。回族武术家王子平(1881―1973)曾在20世纪20年代用弹腿拳术击败俄、英、德等国大力士,使弹腿拳术名震中外。吴志青曾著有《教门弹腿图说》一书。
昆仑派武术的拳种与器械
昆仑派武术在拳术方面有许多独有的拳种:
弹腿:回族拳术之一。因其发腿迅速,有如弹丸射出而得名。弹腿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源于陕西的西安、渭南等地,后流传于宁夏,并改称“踏脚”。清末民初,一些回族拳师赴上海以授拳谋生,弹腿开始流传于上海。1919年,武术家吴志青在上海创办中华武术会,并聘请一些著名的回族武术家教授弹腿拳术。回族武术家王子平(1881―1973)曾在20世纪20年代用弹腿拳术击败俄、英、德等国大力士,使弹腿拳术名震中外。吴志青曾著有《教门弹腿图说》一书。
回回十八肘:它以肘尖和接近肘尖的臂作为进攻和防守的手段。传说该拳术是由先知穆罕默德所创,元时传入中原,代代相传,但每代只由一名品德高尚、信仰虔诚的穆斯林继承。清代以来的传人有白锁成、李子光、杨万禄、居奎。回回十八肘以肘为主,有十八个单练套路,其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等,都是以肘法派生出来的,或以肘取胜产生的。
汤瓶拳:又名汤瓶七式。因其拳式动作似回民所用汤瓶壶而得名。相传现在流传的汤瓶拳多由河南周口袁凤仪传出。汤瓶七式有花七式、陈七式之分。每套七式,每式又化七式,共四十九式。前者七式是单练套,以金梁起架为起势,翻身吊打为收势;后者四十九式是对练,又叫硬架子对练,以破法、顺法为主,打法有二十七进法,是后发制人的自卫性拳术。汤瓶拳式的歌决为:“金梁起架最难防,左开右进探心掌,合手杀下千斤坠,隔臂打耳破命伤。”
枪法:回族武术中的传统枪法负有盛名。相传明初功臣常遇春善枪法。后常家衰败,后代流落江湖,有以枪法谋生者,因以“常家枪”自号,改称“开平枪”。其法与六合枪相近似,但枪法硬朗,直出直进。明代枪法流派中又有沙家枪、马家枪。沙家枪又名沙家竿子,其枪竿长丈八至二丈四,沙家枪之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马家枪据传系南京回族马家所创,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北青县,明中期有马仲良者善枪法,遂与沙家枪齐名。此两种枪法均属六合枪系统。
刀术:清代武术家李冠铭、其侄李凤岗皆为双刀名家,李凤岗有“双刀李凤岗之称”。清末武术家王正谊,俗称王五,精通拳术及诸般器械,尤精大刀及双钩,故人称“大刀王五”和“双钩王五”。他曾助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后参加义和团反帝斗争而壮烈牺牲。西安武术家铁彦彪善舞大铁刀;济南武术家杨松山学棍法及双手刀法,编有《双手刀法》一书;马正英、白怀礼精通十二趟少林刀、乌龙双刀、春秋刀及普坛双钩等。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释虚云【禅门泰斗】
释虚云【禅门泰斗】虚云禅师(1840--1959)近代大德高僧禅门泰斗,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涌泉、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 -
马缨丹【草本植物中药名】
马缨丹【草本植物中药名】 马缨丹[mǎ yīng dān] 别名:五色梅、五彩花、如意草、臭草。 马鞭草科、木兰纲,唇行目,维管植物门,马缨丹属的一种草本植物。 药用价值:马缨丹的花、叶、根可作药用,具有清热止血、祛风止痒、解毒散结的功效,可治疗肺痨咳血、腹痛吐泻、湿疹皮炎、跌打损伤、感冒发热、胃火牙痛、伤暑头痛等病症。 -
山茶油发展历史
山茶油发展历史起源山茶油是从山茶科(Camellia)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树种子中获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只有东南亚、日本等国有极少量的分布。油茶的中心产地则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及湘、赣南部,其栽培历史有2300年以上,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油茶树生长在没有污染的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经纬度及土质气候适宜营养成分高。不含芥酸、胆固 -
薄 荷[草本植物中药名]
薄 荷[草本植物中药名] 华夏宝典之传统中药学: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为辛凉,发汗作用比较缓和,适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恶寒,而以口渴、有汗或无汗、咽喉肿痛、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等热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薄 荷(附:野薄荷)薄荷、药食同源,[华夏宝典之一发散风热中药名] 药用:唇形科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 处方用名: 薄荷 薄荷叶 苏薄荷。性味与归经: 辛,凉。入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一般用量与用法: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