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峨眉派武术特点与风格
2019-11-20武术文化 2032人已围观
简介峨眉派武术特点与风格峨嵋武术有架式工整,舒展,动作快速勇猛。各种腿法及跳跃,要求打拳即与人较技的赵门拳。有虚步高桩,刚劲有力,技艺上重擒、拿、挤、靠,贴身近打,腿不过膝的僧门拳。有以擒拿为主,配合功法打“草龙桩”、“沙袋”,操“滚筒”。杜绝阻止对手攻击的杜门拳。有软缠脆打,刚软相济的“不画圆不成拳,对方手来无法拦”的岳门拳。有动作刚猛,沉脚重手,并辅以发声助威的洪门拳。有以褂、拿、探、巴手法为主,手轻脚快的化门拳。有以字形取意,每式一字,以字练拳,以单操为主。运拳时以鼻呼气配合,发声助力的字门拳
峨眉派武术特点与风格
峨嵋武术有架式工整,舒展,动作快速勇猛。各种腿法及跳跃,要求打拳即与人较技的赵门拳。有虚步高桩,刚劲有力,技艺上重擒、拿、挤、靠,贴身近打,腿不过膝的僧门拳。有以擒拿为主,配合功法打“草龙桩”、“沙袋”,操“滚筒”。杜绝阻止对手攻击的杜门拳。有软缠脆打,刚软相济的“不画圆不成拳,对方手来无法拦”的岳门拳。有动作刚猛,沉脚重手,并辅以发声助威的洪门拳。有以褂、拿、探、巴手法为主,手轻脚快的化门拳。有以字形取意,每式一字,以字练拳,以单操为主。运拳时以鼻呼气配合,发声助力的字门拳。有以意识运动肢体,以肢体进行攻防的慧门拳,有攻守进退皆侧身取势,身型中正,身法讲究吞、吐、沉、浮步法多闪展侧进;技击来说究以快制慢,顺势借力的黄林派等。 武术工作者对于峨嵋武术的拳法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峨嵋武术拳理技法和南方拳术以及北方拳术有所区别,具有独特之处,而这种具有南北交融的技击风格也逐渐得到了广大武术研究者的认同。
张培莲认为(《峨嵋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峨嵋剑特点是:击法明快,撩挂划圆,翻如闪电,云穿转圈,上惊下取,剑法多变,刺如猛虎,劈斩如山,抹截拦扫,虚实相间,以活为本,以快为上,以巧取胜。
孟宪超认为(《峨嵋派拳术的技击要求与特点》武林,1987年第7期)峨嵋派拳术的技击法则为十字攻守秘诀,包括陈法、让法、闪法、顶法、探法、随法、通法、骗法、藏法、错法。
董如军认为(《古代实战秘诀:峨嵋派拳术述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峨嵋派拳术属内家拳技法,动作讲究刚、柔、曲、直。技击战术讲究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赵鸿宾认为(《明清四大名枪探析》武林,1993年第7期)从《手臂录》中反映出峨嵋枪法的风格特点是不言步法,不言立势,攻守兼施。枪法理论讲究用技易,治心难,提出治身、宜动、宜静、攻守、审势的对扎枪法理论。
汪键认为(《习峨嵋武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峨嵋武术套路特色是短小精悍,拳多腿少,步伐灵活多变,以防代攻。技击特色是后发先制,闪展腾"转"、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蹬踢、吞吐沉浮。武功特色是内外兼修,并以缩、小、绵、软、巧。
峨嵋派拳术技艺中的哲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浓厚的攻防搏击意识,四川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地处“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气候特殊、地形复杂,巴蜀民众勤劳勇敢,尚武善斗,素以灵巧著称。因此,凡练峨嵋派拳术必须带着深厚的攻防搏击意识(即带有强烈的敌情观念),是拳师们在长期的习武实践中产生的大脑这种高级组织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做到与假设之敌进行模拟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击法变换于瞬间,做到“有形打形,无形打影。”练峨嵋派拳术技艺十分强调胆壮、气足、力雄、法准、机巧。
四川地方拳术的特殊属性
汉族武术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了众多的技术流派,峨嵋派拳术技艺,除具有中华武术的普遍性之外,还独具有手法细密、一法多变、掌指兼用、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峨嵋派拳术技艺的特殊属性。在峨嵋派拳术技艺的发展过程中,拳师们不断地吸取各技艺流派技击精华,充分发挥四川人机智灵巧、顽强勇斗精神,打法则以偏侧滚进、单边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点,从而使其技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种在继承中华武术固有的蔟防技击性和运动形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四川人拳术技艺独特打法、使之扬长避短,从而使峨嵋派拳术技艺既有中华武术的普遍属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的特殊属性。
“刚与柔”
这对矛盾在峨嵋派拳术技艺中尤为重要,早在明代唐顺之所作的《峨嵋道人拳歌》中描述练拳刚时“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柔时“百折连腰尽无首。”练拳必须刚健有力,柔中寓刚,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峨嵋派拳术技艺所求之刚,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风之外象,需具有阳刚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体躯的肌腹、关节健膜的最大牵张、各主要关节活动面最在幅度的伸转或多轴性运动。刚与柔的关系在峨嵋派拳术谱中已有论述,拳谱曰:“阴中有阳,柔中育刚,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为本,以刚为用,刚柔得中。”因此,“刚与柔”的相互变化与合理的使用,是演练好峨嵋派拳术技艺的一大劲力法则。
“快与慢”
是峨嵋派拳术技艺中运动节奏的具体表现,快与慢要相互依托,互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数峨嵋派拳术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时“鼻息无声神气守”,如木偶似的轻柔细缓,但一书起来则如星女掷灵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嵋派拳术谱记载:“手脚齐出方为真,借力使力须抖劲,拳脚勇锐快当先,招尽势定慢中静。”这种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发、快慢相兼的技击原则,正是峨嵋派拳术运动风格之表现。快与慢的正确处理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以快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坟稳,快中求活动,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强调快,应防止“一快遮百丑”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细活”的做法。
“动与静”
的矛盾关系是“以静为动为奇。”“默然而处,亦动也。”故有“动极而求静,静极而生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识为峨嵋派拳术技艺发展的内在原理之一。动是峨嵋派拳术技艺的基本动态,这种动态包含着踢打摔拿劈刺抡砸多种击法(并突出“五峰”、“六肘”之运用)以及身躯拧旋折叠、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腾挪闪展、进退变换;表现于内的动则是气血的流畅、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断的准确,反应的及时。
“虚与实”
是峨嵋派拳术法善用的一大原则。四川人体质轻灵,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时,常采用“避实击虚”,以巧制胜。拳经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这就指出,攻出时要开之以虚,诱敌深入,伺机反攻。防守时要合之以实,使敌无暇可击。峨嵋派拳术技艺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令人莫测。在拳艺中则表现为重心为偏侧以利步势之变换,其脚就有左虚右实右或右虚左实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单边攻中带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备,故称之为实,防之谓虚,以实击虚,一击必中,一触即分,用虚化实,虚而引之,使敌进击之力失去攻击点。拳谱云:“实打实,拼蛮劲,虚打虚,空稀稀,实打虚,伤骨筋,虚化实,省气力。”因此,练拳较技,必明虚实,拳艺方能更精进。
“高与低”
这对矛盾反映在拳艺中是指动作结构上的变化要有高有低之变化。 因此,峨嵋派拳术路中,就有高桩与矮桩之分;有满手与短手之别;身法上有挺展放在与收缩紧小之异。拳谱讲:“高打矮,长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脚招。”又云:“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嵋派拳术演练风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叠、俯仰伸屈等变化。因此,有“龙行虎步,鸡身猴形、五掌七掌、鹏尽凤腾”之说。
“轻与重”
之矛盾表现在峨嵋派拳术技艺,是以形喻势的又一体现。拳谱云:“强打蜻蜒点水”样的轻灵巧打,“弱打似猛虎扑食”样沉重勇猛。讲究轻如蜻蜒点水,重如铁锤击石。击拳以气摧力,快而有力,发腿似野马飞蹄,掌指点穴似离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云,势沉如高山巨鼎,窜蹦似猿猴攀枝,静沉似龙盘虎踞。故峨嵋派拳术技艺一招一势重如铁,一法一式轻如叶。轻为突出重,重为轻之根,轻重缓急,使演练拳艺更趋技艺的悠扬旋律。以上所述“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等矛盾,均在拳艺中综合性的表现,从而使峨嵋派拳术技艺更富有科学性、技击性。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昆仑拳
昆仑拳昆仑拳是客家拳术的一种。由山东济南市人黄辉龙所传。昆仑拳的风格特点:眼巧、心灵随变化,攻击时凶猛、刁滑,讲究吞、吐、浮、沉,每发招出手均要向对手要害部位攻击,桩马较高,发招呼气收招吸气。昆仑拳的拳术套路有卫士坝关、回门八打、八挂、九滚十八打、地躺、虎豹双刑、喜鹊双枝、二度梅等。器械套路有枪、单刀、春秋刀、板凳、剑、戟、勾镰枪、条棍(单头)、双头棍:乌龙棍、步步连棍、绿竹棍、龙凤棍、匕首、耙头、九节鞭、三芦棍、双刀、铁尺等。双打套路有空手对打、短棍对打、双刀对打、棍对板凳等。 昆仑 -
鸣鹤拳【传统武术】
鸣鹤拳鸣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中华传统武术,是鹤拳的一种,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鸣鹤拳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 -
十二时辰与脏腑
十二时辰与脏腑: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
羌活[草本植物中药名]
羌活[草本植物中药名] 羌活【药用-解表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福氏羌活的根茎及根。 处方用名:羌活 川羌活。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膀胱、肾经。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羌活,其性温,解表散寒、祛寒湿,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华夏宝典/编辑部】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