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武术文化 >
戳脚翻子拳名家吴斌楼
2021-12-11武术文化 2994人已围观
简介戳脚翻子拳名家吴斌楼: 吴学海、字斌楼,武林雅号"花鞭吴斌楼",著名的武术家。出生于1898年,1977年病逝,原籍河北省蠡县齐家庄人,自幼习武,从师武术名家魏赞魁(人称"魏铁腿")习武。吴斌楼先生不但拳术技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在北京武术界是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精戳脚、翻子拳、地躺拳,并擅长软器械如:牛头镗、流星捶、九节鞭、虎尾鞭(杆子鞭),所以被北京武林人士送一雅号"花鞭吴斌楼"。
戳脚翻子拳名家吴斌楼
吴学海、字斌楼,武林雅号"花鞭吴斌楼",著名的武术家。出生于1898年,1977年病逝,原籍河北省蠡县齐家庄人,自幼习武,从师武术名家魏赞魁(人称"魏铁腿")习武。吴斌楼先生不但拳术技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在北京武术界是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精戳脚、翻子拳、地躺拳,并擅长软器械如:牛头镗、流星捶、九节鞭、虎尾鞭(杆子鞭),所以被北京武林人士送一雅号"花鞭吴斌楼"。二十年代初期到北京后广交武林人士,以武会友,如:与张长份、赫寿岩、许小鲁、李尧臣、王荣标、吴图南、吴子珍、宋兰坡、张文平、常振芳、陈发科、王达三、王宝英等武林朋友,经常交流技艺。四十年代组建"北京艺林武术社"任社长。北京解放后,受聘于北京清河毛纺厂,六一八厂、光华染织厂、北京艺术学校、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传授武技,曾创编有《岳氏散手十八势》、《艺术名言》、《燕青翻子拳》等著作。
吴斌楼先生在一生的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戳脚拳风格特点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活,动作舒展,架势较大,攻防方法明显,硬攻直进,快速勇猛,放长击远。要求腿功练得像胳膊那样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在技击攻防时要求手领脚出,手到脚到,手防上脚踢下,手脚并重,上下配合。戳脚易言讲:"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踢人"、"手出脚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翻子拳是戳脚的文趟手,又称九翻子拳。其风格特点是架势较小,动作严谨,灵活多变,干净利落,先柔后刚,刚柔相济。攻防方法含蓄,手法多变,虚中藏实,实中有虚,虚实莫测。力从内发,发寸劲。拳遗讲:"出手似箭,回手似线"、"眼似流星手似箭,腰似蛇形脚似钻"。要求上身紧凑,下身灵活。劲法为绵、软、硬、脆、滑五劲。要求蓄力如拉弓,发力如射箭、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都要相配合协调一致。上肢以腰带肩,队肩带肘、以肘带手、下肢以腰带胯,以跨带膝,以股带脚。重身法架势,武术易言讲:“犯势把势全凭架势",充分说明手眼身法步功架的重要。
吴斌楼先生在北京传授弟子众多,如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刘学勤、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教授门惠丰、还有孙长立、史立民、郑志亮、马青柯、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宋词创作派别风格划分
宋词创作派别风格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牌来源划分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 -
惠安女[传统文化]
惠安女[传统文化]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而闻名海内外。因为她们奇特的文化,所以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其实惠安 -
跆拳道
跆拳道跆拳道(韩文:태권도,英文:Taekwodo),朝鲜半岛徒手格斗术。起源于朝鲜半岛,早期是由朝鲜三国时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来的,韩国民间流行的一项技击术。是一种主要使用手及脚进行格斗或对抗的运动,是现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跆拳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朝鲜民族古时以农业及打猎为生,在抵御野兽、对抗入侵与祭祀活动的舞艺中,逐渐演变成有意识的攻防技巧及格斗自卫武艺的雏型。在两千年前的高句丽皇室墓葬的壁画中,画有两名男子在用跆拳道攻防姿势互相争斗。所谓跆拳道,跆(TAE),意为以脚踢、摔 -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为非赢利性社团组织。成立于一九八三年五月,法定住所位于北京海淀区。学会拥有会刊、年刊及网站,截至2014年1月会员数达1936名。现任会长为朝戈金研究员,秘书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