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地理文化 >
长江古人类文化遗址
2019-11-20地理文化 2645人已围观
简介长江古人类文化遗址大约距今200~3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是早期人类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发现。约200万年前,中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被称为“巫山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亦称元谋猿人)为早期猿人阶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会用火。1988年元谋县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距今约300~400万年。以上发现证明长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
长江古人类文化遗址
大约距今200~3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是早期人类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发现。约200万年前,中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被称为“巫山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亦称元谋猿人)为早期猿人阶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会用火。1988年元谋县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距今约300~400万年。以上发现证明长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继1975、1976年在湖北郧县发现两颗猿人门齿化石(距今约50~100万年)之后,1989年该地区又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至200万年,被认为系人类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属,亦有称为直立人。属于上述的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还有长江下游安徽和县境内“和县人”头盖骨化石,介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是中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湖北长阳发现的距今约10多万年前的“长阳人”,属早期智人或古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1万年至10万年之间的四川“资阳人”,已属于晚期智人。近些年来,云南丽江亦有类似发现。新石器时期开始于约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征为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发现重要遗存。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为代表。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证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种稻技术;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
古建筑
冯焕阙为东汉幽帝时安州刺史冯焕墓前神道石阙,为四川现存最早的石阙,对研究汉建筑、雕刻艺术及文物制度很有价值。平阳府君阙是现存汉阙中雕刻最精美的。溪州铜柱(湖南永顺),是五代后晋刻有盟约的铜柱;玉泉寺铁塔(湖北当阳),是佛教建筑;太和官金殿(云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观建筑。安徽黟县西递“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被称为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传统文化的缩影。大屯土司庄园(贵州毕节),为清末彝族土司庄园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镇)、潜口民宅,是明民居;岳麓书院。白鹿书院、西秦会馆、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筑;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御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官寨建筑(四川马尔康);还有苏州庭院等等。
古墓葬
主要有湖北随州擂鼓墩古墓群;荆州楚墓群;浙川楚墓群;乐山麻浩崖墓;棘人悬棺墓群;荆州秦汉墓;云梦秦墓;长沙汉墓;王建墓;李自成墓;张衡墓;李时珍墓;明显陵;南唐二陵;明孝陵等等。
古石刻、碑刻、造像
主要有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乐山大佛;白鹤梁题刻;麦积山石窟;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特别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历史地反映云南边疆地区与中原的关系,同时又是民族友好的重要历史文物。云南曲靖的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系宋大理国碑刻,又称石城会盟碑,是研究大理国史及云南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大理南诏德化碑,是赞扬南诏与唐朝关系的重要碑刻;南京栖霞山石刻,是现存唐碑中最早的行书体碑之一。
古窑址
湘阴两晋至唐代的青瓷窑址,宜昌均山窑址,为吴晋时期南方青瓷窑群址,是中国南方早期青瓷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五代瓷窑遗址,开彩色釉先河,陶瓷史上有重要意义。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福州芋泥
福州芋泥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闽菜中的汉族传统甜食之一,芋泥是将槟榔芋去皮,洗净后切块,上笼屉蒸1个小时左右,取出,用刀板压成泥,加入白糖、鸡蛋、熟猪油和水搅拌均匀,装碗上笼用旺火热一小时取出,淋上熟油,并用切碎的红枣、瓜子仁、樱桃、冬瓜条糖等分别撒在面上而制成的。此菜细腻软润,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实却烫嘴,别具风味,吉辰喜庆,筵席上多有此菜。以芋头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有做芋泥的习俗。芋泥常作为福州宴席上的压轴甜点推出。其中又尤以福州 -
自然门万士震
自然门万士震万士震先生(1930——2018),湖北鄂州葛店人。武林泰斗、著名武术教育家万籁声之长子,万氏伤科武医学继承人,万籁声自然门武术传承人。万士震原名万慕选,1930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鄂州葛店,抗战期间与父万籁声天各一方,随母亲陈彩蓉长大,1979年11月考入军政大学湖北分校参军。服役期间表现突出,先后在四野后勤军械部政治部宣传科、中南炮兵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武汉军区干部轮训大队任教、步兵第八预备师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先生少壮考入军大任参谋、教导员,后转业到地方,1958年复转回汉 -
香薷[草本植物中药名]
香薷[草本植物中药名] 香薷[xiāng rú]【药用】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水肿脚气。香薷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应用: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表虚者忌服。【华夏宝典/编辑部】 -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211.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