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民俗文化 >
端午节的考古研究
2019-11-20民俗文化 1429人已围观
简介端午节的考古研究“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认为端
端午节的考古研究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原住着一群古越族先民。专家推测,最早是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随着龙神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形成为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而最后形成端午节传统风俗。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纪念说质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在纪念屈原前该活动早已出现。而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纪念人物说法不同。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在《续齐谐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为什么要将屈原与节日捆绑在一起,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广大老百姓学习领会贯彻去忠君爱国。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朝代都要坚持的。为了让忠君爱国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屈原能写点诗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级别的官员,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子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臣子。于是屈原与端午节便捆绑了起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节日。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屈原这个标签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古代统治者利用屈原这符号告诉广大百姓: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贡献)。此后一千多年,所有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擦洗这个爱国牌坊,于是屈原这个符号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并相沿迄今。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专利。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Tags:
上一篇:霍氏八极拳渊源与传承
下一篇:霍氏八极拳精要概论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千里光[草本植物中药名]
千里光[草本植物中药名] 【药用】华夏宝典一中医学一中药学一第二节.清肝明目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千里光的全草。 【处方用名】 千里光 九里明。【性味】 苦,平。有小毒。 【功效】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临床应用】 1.用于疮疗肿毒,皮肤湿疹及痢疾腹痛等病症,本品功能清热解毒。对于疮疗肿毒,可配伍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取汁外涂;治疗细菌性痢疾,可与金银花或小青草配合同用。俞景耀/提供文章。 -
佛教 【宗教文化】
佛教【宗教文化】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 -
鹤拳【中华武术地方拳种之一】
鹤拳【中华武术地方拳种之一】鹤拳原称白鹤拳,是中华武术地方拳种之一,属南拳拳系的一种。分宗鹤(即宿鹤)、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等四种不同的拳种派系,但又属同宗,是我国南拳中的一朵奇葩。由方七娘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而出的别具一格的拳法,创拳于清康熙(1662-1723)年,方七娘原籍浙江丽水人。始创于福建霞浦发源于永春,多流传于永春、福州、福清、长乐、莆田、连江,宁德一带,正宗的白鹤拳,相传由永春方氏七娘创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即宿鹤 -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245.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
点击排行

本栏推荐
